朋友小天在微信上向我吐槽,说自己有个大学同学,自从今年年初开始便自学新媒体写作。每每大家组织同学聚会或者有什么集体活动,该同学都以没有时间参加而推掉。小天也向其他的一些共同好友打听,而这些人中,无论单独约她逛街还是集体组织聚餐,也都无一例外地被她拒绝。
小天说,这位同学很有天赋也非常勤奋,以她非科班出身的基础,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经可以通过写作变现,解决基本生活开销已然是十分优秀,真搞不懂她为什么还是死死抱着执念,不肯放松下来。
小天的话让我想起来,曾经看过的一篇网文:作者阐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缺乏关爱,所以长大后非常渴望和人链接,她一味地觉得让别人喜欢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变成优秀的人,于是她死命地读书,上常青藤、进华尔街,做基金经理。然而,到头来才发现,别人喜欢不喜欢你,和自己身上的光环似乎没有太大关系,于是自己的世界瞬间崩塌了。
这些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励志干货文都在告诉我们:
想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需要上到那个层次,与他们势均力敌;
你怎么样,你的朋友圈才怎样,所以让你自己先优秀起来;
即便是一些关于拖延和习惯的书籍中,给出的方法也是:想要自律,要学会拒绝突如其来的打扰!这就包括朋友约饭、集体聚会等等。
于是乎,很多人便开始和自己死磕,不肯放手。他们秉持着自己将来必然会出人头地、与众不同的思想执念,将自己埋头于学术钻研和理论学习中不肯停下,同时对周遭的人脉交往嗤之以鼻。埋藏在心底的潜台词似乎是:我将来是要与高阶人士打交道的,你这个圈子我不屑一顾!
在《逆向管理》一书中,作者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先行动再思考。就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人先从行为上去改变自己的外部行动力,继而再通过经历慢慢调整思维模式,改变认知。
这个理论对于奔波在个人成长路上的文青们来说也同样适用。你只有通过和朋友的交谈与往来,你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进而提升格局、颠覆认知层面。否则,一门心思的闭门造车,只会让你与外界断绝了往来;然而我们在通往优秀的路上,仍然要记得低头拉车,抬头看路。
有人说,正确的成长途径应当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让别人感觉舒服、心生欢喜;因为这种舒服的感觉才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朋友,进而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资源,循环往复。这的确很有道理。
我有一个闺蜜,从开始写作的初期就十分高傲、自负,每每在写作社群里看到有人分享总是不屑一顾,从未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指导。直到今年年初,她通过阅读和周遭一些好朋友的旁敲侧击的劝诫,她尝试着开始与社群内的写作者互通文章,彼此点赞评论,自己的社交圈也慢慢扩大。
在这个过程中,闺蜜结识了不少写作圈的大咖,包括后期她的很多分享、做课程的渠道,都是来源于周遭好友们的分享。
她的经历让我不禁感叹:人是环境的产物,从宏观来讲,环境是不会改变的,我们需要认清楚在环境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变化的就是我们自身。
所以,永远不要孤僻地停留在自己的世界不肯探出头来,适度的社交会让你保持着与这个世界的连接,永远不要独自负重前行!
(无戒第四期90天训练营 第2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