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祭扫

古诗里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这几年来每逢清明时节,也看不到那雨纷纷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春光明媚,暖风和煦。

清明时节,按照中国人习惯都要上坟给祖先祭扫,今年也不例外,回老家上坟。

图片发自App

上海农村按照风俗习惯,每个村都有一块固定区域作为整个村庄的公共墓地。解放前的墓地由于每个家族的富裕程度不同,有些根据风水先生看过的,占据着好地段,各个姓氏各有不同地块作为自家的墓地。但是建国以后,尤其是那个年代以后,很多家族都不敢拜祭自己的祖先,清明祭扫基本看不见,每个家族的墓地几乎都被平整成农田。改革开放以后,家族墓地也变得随便,就在自家承包地里随意找一个角落作为自家先人的墓地。

到了21世纪,为了更好利用农村田地,对于墓地做了规划。一般都是几个自然村的墓地统一规划区域,墓的形制自家随意建设。所以在这些墓地中,有钱的墓碑高大,还用水泥做平台,墓碑大理石,其气势和公墓的规格差不多。但我家先人的墓地就没那么考究,就自家用水泥筑了墓碑,书写上先人的名字以及孝子贤孙的名字。也不用什么描红鎏金,就是简单朴素,能清晰表达就可以。在墓碑后面就是先人的坟,在坟堆上种上万年青或水仙花。

自从祖父和父亲过世,时间也近20年,每年清明时节,整个家族都会召集亲属前来上坟祭拜。我家和叔叔家轮流主持。但今年的清明节对于我家来说似乎有点特殊。这片墓地处于整个村庄的东南角,原先墓地的北面是一家养殖场。不知是何原因几年前废弃,这里真的成了荒地一片。墓地的南边就是一条小河,小河对岸属于浦东新区的农村。

据说是为了疏浚河道的需要,镇上决定要把这小河疏浚拓宽,正好影响到这一片位于河边的墓地。无可奈何,疏浚河道是大事,那就把整个墓地需要搬迁。今年将是到这个墓地拜祭的最后一次,不日以后就要迁坟,迁到离开这里10公里远的客地。

今年轮到我家主持做清明仪式。和往年一样,家里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在一张桌子上放上亲属带来的祭祀用品。按照当地的习俗,来拜祭的亲属们需要准备三样水果三样糕点。至于是什么水果或什么种类的糕点随意, 当地的习俗中没有任何规定。

除了摆放的水果和糕点外,还需要当天在土灶上做的几样小菜,有荤有素。只是拜祭的菜肴做的时候是不能放盐,据说另一个世界的人是不吃盐的,至于有何出处不得而知。在这些菜肴的四周摆放众多的酒盅和筷子,只是筷子的位置放在左手而不是右手。同时酒盅里倒上温开水,摆上了水酒。同时在供桌的前头摆上香炉,因为没有像以前的大户人家有专门的香案,只能在一个碗里放上细沙或者是大米,能插上三柱香即可。一般早上就开始点上,中间换两次,称为上三朝香。在换香的同时就是把酒盅的水再添一遍。每个亲戚上门时,在香案前蒲团上磕头祭拜。一般亲戚都要在三朝香点完前到达,否则总有点不敬的味道。

三朝香烧完,就撤去香案,各家祭品各家处理。收拾好水酒和筷子,准备午饭。吃完午饭就上坟祭扫,今年去老坟地应该是最后一次了。在整个村里,我家的祭扫总是大部队,参加的老老小小总是有十几个,每年几乎都到齐。因为不久要迁坟,很多人家只是到墓地上烧一些纸钱,至于坟上的杂草也不用心思去去除,也不会再在坟上添加新土。

我家还是按照老习惯,长长的队伍,有拿铁铲的,有拿锄头的,有拿锡箔纸钱等等。一路往东,走过红星河上的桥,路过三高良田的水果园,往南走过一片荒芜的厂房再往东就到了这一片老墓地。

在一棵不知从哪里来的种子发芽长大的构树下,就是父亲和祖父的坟。虽然每年都来祭拜,但每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在坟上总是杂草丛生。以前七叶一枝黄花多的时候,在坟的四周都是它们的势力范围。某一年村里喷洒了农药,彻底去除了七叶一枝黄花的危害。但杂草还是有,用锄头除去坟上杂草,再用铲子铲些新土覆盖在坟上。经过几年的祭扫,这个坟堆也高了不少,那坟上种植的水仙花,也是几开几落,愈发长得蓬勃。可今年是最后一年在此地祭拜,烧了锡箔纸钱,磕头祭拜后,远远的望着那还在冒着青烟的坟头,心里不是滋味。

明年的这个时节,这里该是一片什么景象?

2019.4.6初稿

2019.4.14修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是一年清明祭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