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马谡之死谁之过?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重要章节,由此事件引出多个歇后语:马谡用兵——言过其实;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孔明斩马谡——咬牙忍痛。可见后世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程度。

街亭故址

马谡,蜀汉安远将军、中参军。史书记载荆州襄阳马氏兄弟,才气过人,时称“马氏五常”,马谡为老小,随哥哥马良、陈震仕刘备入蜀。马谡先后在绵竹、成都任县令、在越嶲任太守。从任职经历,可看出马谡才华得到刘备赏识,如没有真才实学,不可能委任以上官职。陈寿《三国志》记载也可印证:“(马谡)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诸葛亮素与马氏五兄弟交情深厚,对马谡更是深爱有加,视为心腹,与马谡谈论军事计谋时常通宵达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马谡在军事理论上确实有一套,否则也不可能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出征南蛮之前,曾让马谡献策,马谡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被诸葛亮采用。《七擒孟获》正是这一计策的落地执行,收效甚大,使南蛮不敢复叛,确保了南部的稳定。或许正是这次卓越成效,为马谡,埋下祸根。

从马谡任职经历可以看出,在平定南蛮之前,从没参与过实战,所有才器仅表现在军事理论方面。此次平定南蛮,无形中,让马谡自认为,自己在实战中一样所向披靡,无人能挡,平白生出许多傲气。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时常也会遇到与马谡一样的人。某一项市场活动,由于采用了某一个人的点子或方案,使企业推广在经济效益,品牌美誉度提升上大获全胜。过后,此人便会有点飘飘然,觉得所有的功劳都是自己的,如企业在职位或薪资上不能满足其要求,便会牢骚满腹,更甚者辞职跳槽。这种人,是把点子,策划与执行混为一谈了。一个策划方案的执行,不仅仅是一个好的点子就可以了,从好点子到出成效,之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即便是相同的方案,交给不同的团队执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任何一个细节的纰漏,都有可能造成整个方案的失败。

平定南蛮的成功,计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强有力的执行能力。马谡,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诸葛亮第一次北征,力排众议,执意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三国志》也有记载“亮违众拔谡”。诸葛亮这一举动,有意将马谡作为接班人培养,这样有了战功,日后才好服众。诸葛亮对马谡的这次实战,为确保万无一失,又加了一道保险,派了稳重担当的王平为副将协助马谡守街亭。然而,诸葛亮千算万算,没有算到马谡的刚愎自用。

马谡到达街亭,经过对地形实地考察后,不听王平劝阻,执意放弃了诸葛亮当道扎寨的部署,将队伍拉到了山上,想借山势,出其不意攻击魏军。但这一计谋却被魏军将领张郃识破,断绝了蜀军水源,最终让马谡大败而回,丢失街亭,使诸葛亮陷入被动,险唱“空城计”。

马谡守街亭之前,曾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挥泪斩他,也是迫不得已,否则难正军法,对糜芳、李严、魏延、廖立等人更难以管控。从《三国演义》第一百回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手下将领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诸葛亮命令魏延、张嶷、陈式、杜琼四将,带二万兵马,取箕谷前进。但魏延和陈式不听诸葛亮的警告,强行进兵,导致兵败。另外两人还公开嘲笑诸葛亮,式笑曰:“丞相若果多谋,不致街亭之失!”魏延想起孔明向日不听其计,亦笑曰:“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既令进兵,今又教休进。何其号令不明!”式曰:“吾自有五千兵,径出箕谷,先到祁山下寨,看丞相羞也不羞!”

街亭遗址

马谡之死,与诸葛亮调兵遣将有一定关系,但究其根源,还是其刚愎自用,认不清自己的能力与位置。本来是做参谋,军师的料,偏要挤破头上前线,最终丢掉性命。作一个将帅,不但要有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还要有足够的实战经验积累,如仅仅有理论,没有实践,注定要一败涂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街亭,马谡之死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