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儿子给我上了一课

今天北京终于迎来了一场雪。我和儿子到小区楼下的时候,还是小雪沙,在我们放弃看雪要回家的时候,突然雪花就大片大片的往下落。儿子兴奋的跑来跑去,享受着久未谋面的“大雪”。

儿子突然跑过来问我,“妈妈,爸爸那里是几点?”
爸爸在国外出差,跟北京有5个小时的时差。
我看了下手机,漫不经心的答道,“爸爸那才6点,天还黑着呢。”

儿子说,“妈妈,我想给爸爸打电话,告诉他家里下雪了。”
我有些犹豫,因为以我对老公的了解,凌晨6点的周末,肯定在睡觉。就对儿子说,“爸爸现在还在睡觉,晚点再打吧。”

儿子撅起嘴,有些不高兴,“一会儿雪就停了,爸爸看不到了。”
看着我犹豫的神情,他又不死心的说,“我们试一下,如果爸爸能听到就聊天,听不到就算了。”

image.png

我把手机递给了儿子,他开始跟爸爸视频。
一个嗨到停不下来的儿子,一个睡眼朦胧的爸爸,开始了一场物理距离六千公里的对话。

儿子兴奋的拿着手机跑来跑去,让爸爸看天空中飘着的雪花,跟爸爸分享“我们马上就要回家,结果突然雪就大了”的惊喜,父子俩聊的不亦乐乎。

我却陷入了沉思,儿子只是单纯的想和他最爱的爸爸分享下雪的喜悦,我却瞻前顾后,怕影响爸爸休息,担心我的手机流量。

我的瞻前顾后,让我想起看过的一本书——《高难度对话》,书里提到“人天生是悲观主义者”的观点。我的行为则再一次验证了这个观点。

心理学家丹尼尔·亚蒙提出人的“自动消极思维”——人的大脑会臆造一些负面的假设信息,人们都相信这些消极的故事,自己吓唬自己。

人们的所思所想普遍存在一种消极偏见,我们天生就更容易悲观,而不是乐观。——《高难度对话》

我正是那个“悲观主义者。”

我只想到了如果影响老公睡觉,他可能会不高兴,却自动忽略了接到家人电话他可能会有的欣喜,和儿子一起赏雪的幸福。

我曾经有过“打电话恐惧症”,每次要打电话前,都会假设很多场景。比如对方在开会,接到我电话不开心;对方在开车,可能会影响心情。我的大脑飞速运转,这个电话的时宜是否恰当,会不会影响通话的结果,甚至会把此次沟通失败后带来的严重后果都设想一遍。

事实上呢?电话接通的一瞬间,如释重负。即使对方在开会,也不会大发雷霆;即使对方在开车,也不会粗暴的挂断我的电话。至于我臆想的那些严重的后果,一次都没出现过。而我,依然无法自制的在打电话前纠结。

天生的悲观人人都有,有的人被它主宰了,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有的人却勇于打破“悲观主义”的魔咒,让它消失于无形。

如何才能克服天生的“悲观主义”呢?

亚蒙说:“学习改变想法的唯一途径时,小心负面情绪,敢于和自己的负面情绪较劲。有了消极的想法要勇于质疑它,扪心自问,这些都是真的吗?”——《高难度对话》

人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够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当自己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是我的悲观主义在作祟。这只是我的想象,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把注意力转向对想象、事实的论证上。

我的电话恐惧症至今没有完全治愈,但也好转了不少。

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天生悲观主义”这几个字,每次打电话前,我都会打开笔记本,看一下这几个字。当我不能抑制自己胡思乱想的时候,这几个字会提醒我,勇于质疑自己的想法。我会用过往通电话的经历来提醒我,我的臆想是不合理的,我应该果断摒弃它。

有时候,想得太多,反而是桎梏。因为想象,并不完全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有太多臆测的成分。

我们常常假装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意图和性格。频繁的根据我们的假设行事,加之常常有选择的倾听,只关注那些支持我们观点的信息、使得我们对自己的假设更加坚定。——《解决冲突的关键技巧》

image.png

《解决冲突的关键技巧》一书中提出,要验证自己的假设,如果证明他们是错的,放弃它们。

我庆幸今天没有阻止儿子跟爸爸的通话,否则就不会有这个大雪纷飞的时刻,隔着六千公里的距离,一起赏雪的快乐。

爱就是这么简单,想和你分享我的喜悦,我的悲伤。即使在这雪花纷飞的时刻,拿着手机的手冻得瑟瑟发抖,我也想和你一起分享。仅此而已。

儿子的简单直接,给我上了一课。不要让假设主宰你的生活,特别是影响情绪的负面假设。行动和质疑,则是打破“假设主宰”这一怪圈的利器。

当自己陷入悲观想法不可自拔的时候,提醒自己,事实是什么?未雨绸缪固然可贵,但“该出手时就出手”也不失为一种气魄。

你可能感兴趣的:(4岁的儿子给我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