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卫灵公问陈(zhen)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15.1  卫灵公问陈(zhen)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陈”,就是列阵,军阵,打仗。“俎”和“豆”,都是祭祀用的礼器。

卫灵公问孔子打仗的事。孔子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我曾经学过。军事方面的事,我没有学,不懂啊!”

第二天,孔子就带着弟子们离开卫国了。

在陈国的时候,孔子师徒被陈国的人围困,没有粮食吃,跟着的人都病了,站不起来。

子路急了,生气的问孔子: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

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然也有穷困的时候,但君子穷困的时候,还是君子。小人穷困,就乱来了。

❤️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亲爱的战友们,大家早上好!又到6点半了,我们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

论语宪问篇的第44章,也就是最后一章。这一章讲的是: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说的是阙党有一个少年,他受主人之命来向孔子送信,传达信息,做主人的代表来见孔子。旁边的人就觉得这孩子能够作为代表出使,一定是很有出息吧。

于是就向孔子来询问说:你看看这孩子怎么样啊?后来是不是会大有出息呢?孔子就回答: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这个童子,未成年人,不到20岁,按说岁数比较小,人比较年轻,是不能像大人一样在那个位置上就坐的。而他表现的不谦虚,大大咧咧的,没有谦让之心。

而在走路的时候,他也没有能够让长者先走,而是和长者同行,进退之间缺了礼数。

从这样的表现来看呢,他不是一个对自己很有要求的人,而是一个急于想得到承认的人。

孔子这样说是有理由的呀,因为当时的风俗就是要尊老,坐的时候座次是非常有讲究的,必须非常谦让,是不能和大人平起平坐的。而且在走路的时候,必须要让长者先行,除非需要个人带路的时候,这是两个概念。

而这个童子他毫无这种观念和意识,根据他的言行举止就能看出来这个人以后不会有大出息的。

从这里面我们也要吸取教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别人注视着,言行举止其实反映自己的内心,要加强自己的自我修养,不要让别人看到我们啥也不知道。一旦被人看轻了,再想改变也就难了。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新的一篇,这一篇叫卫灵公。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的第一章,有两段组成,先来看原文。

❤️

卫灵公问陈(zhen)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陈”,通阵,就是列阵,军阵,打仗。“俎”和“豆”,都是祭祀用的礼器。

俎豆之事代表祭祀方面的事情,礼仪方面的事情,这里面说的是什么呀?就是孔子在卫国,卫灵公就向孔子来请教如何打仗,孔子不想和卫灵公谈这些。

那不谈能行吗?也不好,对不对?因此就找了个借口,借口就是对于祭祀方面的事情,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学过,所以能和你多聊聊。但是关于打仗军事方面的事情,我没有学过,所以不懂。不懂嘛,也就没得谈了。

大家说孔子懂不懂啊?孔子不但懂,而且很懂。

我们知道,孔子他是著名的老师,精通六艺,六艺是什么呢?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都是关于军事的。

而且孔子还曾经主持过夹谷会盟,大挫齐国的威风。之所以能够大挫齐国的威风,就是因为他事先已经做好了埋伏,让齐国觉得无机可乘。所以在那次夹谷会盟中,孔子代表的鲁国才能够取胜,本来是人家安排的一个陷阱,所以在军事方面,孔子是非常懂的。那他为什么不说呢?原因就在于他不赞成卫灵公用兵,因此就搪塞了事。

而且在此之前,上一次孔子来卫国的时候,他还曾经鼓动卫灵公去伐蒲。但是卫灵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是不去实行。上次我让你行动,你不行动。这次你想行动了,我觉得不合适,不正义,因此我就说我不懂。

这其实是一个推脱的借口,既然不想讨论这个事情,就以不懂做推脱,说多了无益。

这一番对话另外一个就是说明两个人道不同,拉不下去了,那怎么办啊?道不同不相为谋,第二天孔子就带着弟子们就离开了卫国。

说到这里,再给大家多说几句,就是孔子和卫灵公,他们总是有缘无份。孔子第一次来卫国,卫灵公给了孔子6万石的俸禄,但是没有给具体安排,孔子就走了。

第二次孔子回来,卫灵公大喜,出城相迎,那是相当大的礼数,但是卫灵公自己年纪也大了,怠于政事,只想跟孔子聊天,还是不用他干事,孔子只好又走了。

这其实是孔子第三次入卫了,卫灵公问孔子军事问题,孔子很郁闷,因为卫灵公始终看不到他的价值。

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面还记载了一件事儿,说卫灵公问阵的第二天又去找孔子聊,孔子还是来谈的是治国之道,如何把国家治理好。

他觉得作为一个国君,让天下太平,让老百姓有饭吃,把国家治理好才是正道。

可是卫灵公却心不在焉,这个时候天上有大雁飞过,卫灵公就抬头望天。对于孔子的话到底听没听进去呢,也不知道。孔子看着确实是死心了,因为你跟他说什么都没有用,他都听不进去,说什么也都是白说。

因此孔子就彻底的走了,也就在当年的夏天,卫灵公就去世了,两个人也就再无交集了。

那孔子离开了卫国到哪里去了呢?就在陈国、蔡国、叶国等几个小国之间辗转,这边待几天,那边待几天,也没有更好的去处。

之后,他接到了楚昭王的邀请,请孔子入楚,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在春秋那个时期,都称公,没有称王的,那只有楚昭王称王。

所以说楚昭王这个时候,楚国是大国了,具有相当的地位了,有一点僭越的味道了。

关于楚昭王的故事,我们也前面曾经讲过,这个人是非常有才能的,也愿意去启用孔子,打算给他几百里封地,让他好好的施展一下自己的才能。

知道这个消息以后,陈国、蔡国的这些大夫们就商量,说孔子那么有才能,一旦要是到了楚国,楚国一定会因此而非常的强盛。邻国强了,对自己不是好事情,他们强了,要过来攻打我,把我们灭了,怎么办呢?

于是乎,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就派人把孔子围困起来,不让走,也不说什么理由,就要把他们困死。

大家想一想,这些权臣的思维,既然孔子能够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那为什么不请孔子到他们自己国家来呢?因为孔子来了以后对谁有利呢?对国家有利,

但是,对于这些大夫们不利啊!不比较不知道,一比较,孔子那么优秀和出色,那他怎么办呢?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极力阻挠,坚决不能让国君来启用孔子,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那么多年,一直得不到重用的一个原因。

楚昭王想用孔子,最后也是被阻止了。前面也曾经讲过,有个叫子西的,是宰相,就问楚昭王:你底下的臣子,军事才能的人有没有超过子路的?楚王说没有啊!

你底下的治国方面的才能,有没有超过颜回的?楚昭王说没有。

你底下搞外交的人,有没有超过子贡的?楚庄王说也没有。

那你给他几百里的封地,他有那么强盛的人才,真做大了,还有我们什么事儿呢?

于是乎,楚昭王也就犹豫了。

在齐国的时候,国君也想用孔子,最后是被晏婴阻止了,晏婴个贤臣啊,大家都知道,但即便是这样,也不敢让国君用孔子。

这个陈国、蔡国更是如此,恐怕孔子到了楚国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国家的安全和自己的地位。

因此大家想一想,就是老板要想用一个人,其实是不容易的,外来优秀人才是高管团队的竞争对手,所以要让人雇用比自己强的人,需要胸怀,也需要有好的公司的用人机制。

这个时候,孔子和弟子们被围困起来以后,情况就比较惨啦,出不去,又没有补给,没有粮食吃了,大家想一想,饿着肚子是什么感觉啊?有的就站不起来了呀。

这个时候孔子在干什么呢?他依然每日带着弟子们讲习礼仪,弦歌不绝,饿着肚子依然该读书读书,该弹琴的弹琴,该干嘛干嘛。

他还能受得了,子路受不了了,大家都知道,他是个急性子,就说我们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肯定是对老天爷有气,对孔子也有气,于是就去找老师说:君子亦有穷乎?就是君子也有这么穷困的时候吗,表达了自己的愤懑。

这个时候孔子就回答说了: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就是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但是君子穷困的时候不会乱了方寸,是君子还是君子,还会做君子要做的事情,该唱歌唱歌,该读书的读书,内心不乱,而小人这种时候就乱来了,所谓狗急跳墙,什么都可以干!而君子该干的干,不该干的他不会干。

孔子镇定自若,并没有完全束手待毙。他派子贡出去求救兵,最终子贡就带着救兵来了。救兵还没到,这个时候又刮了一场大风,孔子就在借机带着弟子们冲出了包围圈,脱困了。

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孔子依然能够镇静自若,这真的是君子的修养。

如果换成一般人被围困成这个样子了,可能就会变节,为了活下去而不择手段了。

所以能够像孔子这样临危不乱,关键时候还有操守,是相当不简单的。

那我们在人生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局,一时之间觉得走投无路了,那是心慌失措呢?还是镇定自若等待时机呢?就能够看出我们个人的修养来了。

好了,时间也到了,今天这一章就到这里了,明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明天早晨6点半,我们继续在相聚在这里一起学习和探讨,感谢大家的聆听,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15.1 卫灵公问陈(zhen)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