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老师”这一职业的认知历程

        教师的定义,在百度里有这么一些: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有解释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老师一词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 “老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又作教师是一种职业,古已有之,指传授学生知识的人员,有各种教育类型(幼儿老师、小学老师、初中老师、大学老师等);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有能力的人……

                                (一)

        因为父亲是村里的民办教师,而且我在兄弟姐妹四个中排行最小,我出世时父亲已38岁,所以可以说我自小就接触老师,也对老师有一些朦胧的认知。邻居有个叔公也是老师,并且是公办老师。记得长我7岁的姐姐经常在我面前将叔公跟父亲对此,在姐姐的心中,叔公的各种能力就比不上父亲。那时老师在我的心中代表的就是“权威”,能力上是“无所不能”的象征,总之老师在我心中就是“神”一般的形象。

                          (二)

        我读小学二年级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去世后,“老师”就成了。我“未来的职业”。母亲、姐姐她们无形中就认为我以后就是当老师,在这样的家庭“压力”之下,也是在“极力跳农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初中毕业时的我可以说是“破釜沉舟”,只报了中师这样一个唯一的志愿。心里就盘算着如果考不上中师,就回家务农了,也不去读高中了。从父亲去世到我初中毕业这一阶段,“老师”于我而言是“理想”,也是未来的“唯一职业”。

                                (三)

        从我上中师一直到我参加工作头二十年,这二十三年的时段,可以说是我对老师这一职业认知第三阶段。中师三年,学了一些关于教师的理论,但毕竟理论和实践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可以说“老师”于我而言也是朦胧模糊的。

      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在一所单小,一共四位老师,只有我是公办老师,其他三位老师都是代课教师,并且组织让我在这所学校任负责人。现在回想起来,我缺乏的是职业生涯的“导师”,基本上可以说是没人引导,工作上全凭责任心和一腔热血。教学上谈不上“研究”。在这所单小里我一待就是七年。

      参加工作的第二站是到一所村完小任教导主任。在这所学校里,通过与校长的“配合”,所谓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年末统测成绩在镇里排名到过第一。六年后,组织安排我到另一所学校任校长,任校长的六年间,在我看来那也是“鹦鹉学舌”,没有广泛的阅读和学习,工作上“随大流”,多次跟领导请求自己不适合当校长,六年后我终于卸任了校长到了我供职的第四所小学。

                                (四)

        在我供职的第四所小学,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些心目中的“偶像”,比如黄爱华老师,加上自身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自我觉得对老师这一职业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正如前上海北郊学校的校长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说:未来的中国教育,最稀缺的是两类老师:一种是能教学生品行的品行老师;一种是能开发校本课程的课程老师。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因为能教学生品行的老师,一定是品行十分优秀对品行认识理解比较清楚的人;因为能开发校本课程的老师,一定是在某个方面确有对学生有用有益广博而深入学识的人。因为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引领学生向他感兴趣的方面自由充分地快速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对“老师”这一职业的认知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