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落到细处

阅读教学要落到细处

文/伏伶俐

今天,我读了于永正老师2002年10月20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娃哈哈小学二年级1班执教的公开课《梅兰芳学艺》教学实录和评析。感触颇深。

于老师讲课循循善诱,尤其是朗读的指导,特别值得很多的一些老师去学习。课文中词句的理解和感情的体悟,都是在朗读中体现的,是老师引领着学生逐渐深入,完全没有老师生硬讲解的痕迹,整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以读代讲,孩子们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渐渐地理解了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从而理解了整篇文章的感情。这种以读代讲,特别有层次性和指向性,这也是我感触最深,收获最大的地方。

一、“以读代讲”,指向明确,层层递进,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落到实处

点、画、批、注

在课文纸刚发下去,学生们开始读课文的时候,有老师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在读的时候做了不少的记号,于是他肯定了这个好习惯,并且要求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并且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画上波浪线,做上记号。孩子们边读边动笔,非常认真,并且在读的过程中也在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及之前看过其他老师的一些教学,老师们总是在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是到底怎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具体方法的指导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欠缺。余老师的教学虽然没有一遍一遍地在口头上要求学生们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是,他这种习惯于无形中的自然而然地教给了孩子们。可见于老师在教学的细节当中就注重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而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是不是应该也要注重,在一些细节当中去培养学生的一些读书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单纯生硬地去要求他们应该怎样,却没有具体方法的指导。

读通、读顺、读正确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只要求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我记忆特别深的是举手的孩子很多,但是于老师没有叫其他举手的孩子,而是把这个机会给了一位不举手的女孩子。老师询问了这个孩子不举手的原因,并且不断去鼓励她:余老师先让这个女孩子看一看听课的老师和周围的同学们,带她深呼吸,然后询问她“有同学和老师为你撑腰,能不能把第一段读一读?”等这个同学读完之后,老师给予她极大的肯定:看看,多好哇!没读错一个字。掌声鼓励。

在后面的朗读中,于老师又叫到了这个学生,那这个学生也是越来越胆大,读得一遍比一遍好。不像大多数老师关注优等生一样,于老师更多的关注的则是学困生,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当中,我们看到了到了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害怕到不害怕,从读不好到读好,这也是学生朗读能力发展的过程。是啊,没有过程,没有过程中老师的指导鼓励,学生又何谈发展进步?所以,在自己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也要注意学生发展的过程,更要多关心学困生。

读自然

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老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老师是这样提醒学生的:要读得慢一些,当然也不要太慢。想一想自己以前的教学,读的自然这一要求,几乎是没有提过的。很多课对学生普遍的要求是,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很多时候,学生为了满足老师“有感情”的要求,将课文读得有些刻意,不自然。

读出相应的语气和语调

老师要求学生把第一段的意思通过表情和读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这样的要求比前面的要求更高一层,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兴致勃勃地进行练读。在后面的赛读中,孩子们的语气,语调,表情更加到位。

加上动作和表情背读

这一要求提出后,孩子们都非常有兴趣,他们对课文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进行背诵。同学们在一边做动作,一边做表情,一边背诵的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于老师,真不愧是名师大家,他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不但具有层次性,而且每一个层次都具有特别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具有指向性。以读代讲,层层递进,孩子们的能力也在这样得阅读中不断提高。

二、“以演助读”,读演结合,悟情先悟语,悟语促悟情

《梅兰芳学艺》的第二自然段中有“紧盯”和“注视”两个词语,于老师引导孩子们理解,这两个字的方法非常巧妙,也非常有效:直接与老师把一位同学请到讲台前,让他站在凳子上,于老师用手指着上空对这位同学说,天空中有一只鸽子,看你能不能盯住它,于老师一边说“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一边从左上空迅速滑到右上空,又从右上空迅速滑到左上空,然后迅速在空中画了一个圈,最后静止在前上方,说鸽子落在房屋上了。站在凳子上的小朋友的眼珠迅速的跟着转动,最后盯着前上方一眨不眨,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就是在这样的师生表演中,孩子们理解了“紧盯”的意思,自然也知道了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词语。紧接着,于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注视”这个词。理解完这两个程序之后,俄语老师就问同学们“眼睛会说话,这句话你读懂了吗?”然后于老师就让同学们用眼睛告诉表达喜欢、生气、思考问题等情绪或状态。这样孩子们不但理解了“眼睛会说话”这几个词语,而且自己也会用眼睛去说话、去传情达意。

于老师在课堂中的表演不是单纯地为了表演而设计,而是以演助读、以演促解,通过表演真正地让学生对一些重难词语对课文有了更准确的理解。这非常值得我自己借鉴和思考:在自己的教学中,也用过“以演助读”的方式,但很多表演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对学生理解课文或启发学生方面起到真正作用,属于无效表演;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深入解读文本,对于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词语的学习采用恰当的、不同的方法。

在新课改的潮流中,我们应当具有极强的学习力和行动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要借鉴学习,更要思索创新,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走得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教学要落到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