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笔记


《共情的力量》读完


共情的光照亮了我们最深层的需要,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的生存都依赖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并敏感地回应彼此的能力。”


1、感悟:


事实上,在此之前,无论是外界的反馈还是自我感受都逐渐清晰的表明,我是一个相对缺乏换位思考的人


同时,内心有个声音,我是一个严重缺乏安全感的人,这个问题可能跟成长环境有关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意识到了,曾经也努力的想要改变,例如:“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保证不打断,努力自己去理解别人说的话,让自己换位思考,投入到对方的特定场景中去”


事实上,不仅作用不大,还会有副作用,例如“自以为是的更严重了,自认为听到的是哪类信息,自归类”然后按照自己理解的去行动,导致越努力越错误


当然针对这个问题,非常想解决,但不知道如何解决,直到今天看完这本书。


2、启发:


A、首先,在给予任何回应的前提下都要确保完整的理解对方的表达,确保完整理解的标准一定是针对自我理解得到对方认可的,基于此再展开你的回应,注意,是敏感地回应彼此(注意开放式问问题,封闭式引导,不要成为话题引爆者或者终结者,否则从共情角度就是双输)


B、准确的理解和敏感的回应前提,一定是你的共情行为(诚实,谦逊,接纳,宽容,感恩,信念,希望,宽恕)


C、共情行为做到了,你才会有共情,共情后你的视野才会扩大,才不会局限于自己的视角


D、千万要注意,时刻敏感察觉自己的情绪,你的生气,愤怒,妒忌,偏见等,情绪脑都会阻碍你的共情,缩小你看事物的视野,只有思维脑才会让你更共情,扩展你的视野


3、共情实践:


A、表达共情的7个关键步骤


学习表达共情——就是把你的想法和感受转化为能够直击他人内心和灵魂的言语——需要自我觉察、细心反思和大量实践。


为了帮助人们学会用助人而不是害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洞察,我整理出了以下工作指南。


1. 使用开放式问题。 2. 放缓节奏。 3. 不要匆忙做出评判。 4. 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5. 向过去学习。 6. 让故事充分展开。 7. 设定边界。


例如:


如果我问了那个防御性的问题,我其实是在说:“你真的觉得这是我的问题吗?”这显然是在暗示:这根本不是我的问题,而是戈登的问题。这个问题隐含着责备(“这真的是你的问题”),同时也在引导戈登接受我对他的想法和感受的解读。


封闭式问题则会带来一场权力的游戏,回答问题的人就得去琢磨要不要反驳这个问题里面自带的答案。他的选择是要么给出顺从性的答复,比如“好吧,您说对了,我知道我哪里做错了”;要么就是给出战斗性的答复,比如“您错了,我真受不了您那趾高气扬的样子”;再或者就是满心不爽,拒绝继续沟通。不管是哪种回答,结果都是一个人赢,而另一个人输。当然,用共情标准来看,两个人都输了,因为沟通就此搁浅,相互间的理解也不会再有进展。


假设一次治疗时戈登迟到了。“上个礼拜我们好像有点小冲突,”我说,“您是不是对我不满,而这次迟到就是想让我知道您的感受?”这就是一个封闭式问题,因为我已经给出了结论(戈登对我生气了)。我用这个问题在引导我的病人同意我的解读。


下面是我可以使用的开放式问题的示例。“我注意到这两次您都迟到了,戈登,是否有我们还没探讨过的什么东西呢?”这个问题就没有任何成形的答案,什么答案都有可能。这样我才是真正地在搜集信息,让病人多告诉我一些事情。


B、共情行为:


谦逊:在一无是处和无所不能,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中间取的平衡点


共情把谦逊定义为一个平衡之处,在那里我们既能认识到自己的强项,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不会让自己过度陷于任何一个极端。因为谦逊,我们既能避开因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自大的陷阱,也能避开因为夸大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气馁这一同样让人自暴自弃的圈套。


接纳:我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差,接纳自己不完美,接纳他人不完美,接纳他人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是对我的看法


感恩:对我们的拥有体验到一种感恩,这让我们不会对我们的缺憾感到怨恨。正如他们所说,感恩是对自己的奖赏。例如:有遗憾才会有念想


“对于你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你永远都拿不够”。列一份不断更新的你想要的和你需要的东西的清单


宽容:要有耐心。保持客观。


想要宽容,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区分我们的看法和他人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别。在自己看到的真实情况和他人的真实情况之间做考证,取平衡


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常常受我们的渴望和恐惧的左右。任何使我们把他人当作物体一样来关注的事情都会破坏我们的共情能力。


当人们问我,心理学教会了我什么时,我总是回答:“耐心。”


我相信耐心是宽容的同义词。当我们共情地倾听,让故事慢慢深入,不去催促,也不跳过更复杂的部分时,我们就会在耐心中发现宽容。这是个普遍的规律。


有耐心的人都是宽容的人,而没有耐心的人会更难于宽容他人。


每当我听到流言蜚语——同事不公平地批评另一个同事,邻居互传关于新搬来的那家人的谣言,青少年在朋友的背后说悄悄话——我就在想我们是如何在试图提升自己的时候迷失了方向的。不宽容的举动总是会事与愿违,因为这些举动强化了我们担心自己不够好、只能通过打压他人来提升自己的那种恐惧。指出这些不宽容的举动能帮助那些刻薄的人重新分析一下他们产生偏见的原因,同时也能减轻被诋毁的那些人的负担。


要小心你的用词,告诉你的孩子为什么温和友善地跟别人说话很重要。当你被责备或奚落时应该怎么做?记住这个真理:苛责的人是缺乏安全感的人


宽容要求有原则,而且尊重边界。不要以宽容的名义包容残暴的行为。没有边界的宽容会削弱共情的力量。


宽恕的5个阶段:


1、觉察;


由共情激发的每一种体验都一定要从这样的提醒开始:我们的认知受限于我们的体验和我们对这些体验的解读。这个世界复杂无限,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我们都只能理解到它的一部分。“对任何事情,我们都只能看到它的一半,”荣格派心理学家爱丽丝·O. 豪威尔(Alice O. Howell)提醒说,“而另一半是我们给看到的东西所赋予的意义。”


2、找寻;


认识到了我们的局限,我们就想知道更多。在宽恕的过程中,共情会让我们持续寻找、梳理、筛分:我还能知道哪些东西?我哪里还没有看清楚?我的倾向性是什么?是什么妨碍了我对事物的理解?


3、向外走去;


在找寻的阶段,我们开始从自身向外走向他人。共情使得我们可以参与进他人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感受、想着他们的想法。通过主动努力借用他人的视角,我们能让自己放弃对世界的偏激看法。


4、改变;


进入到他人的世界中,借用了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我们再回到转变后的自己。在每一次共情式互动之后,我们都发生改变和延展,超越了原来的自己。用这个扩展后的视野,我们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内容。宽恕的体验就包含在这个新的视野中。


5、投入


知道我们的心智状态是与他人的体验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要把自己投入到更大的社群之中。在非洲,这个投入到全局的过程被叫作乌班图(Ubuutu),是指一种与世界合一的感觉。南非的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Desmo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情的力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