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治通鉴》[493]| 十九侯宫廷政变,废太子咸鱼翻身


秋,七月,西域长史班勇征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兵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攻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斩首俘虏八千余人,生擒军就及匈奴持节使者,带到索班牺牲的地方斩首,将首级送到京师。

刚刚即皇帝位的北乡侯(小皇帝刘懿,正史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病得厉害。中常侍孙程对济阴王刘保的谒者长兴渠说:“济阴王是先帝独子,原本没有什么过错,可是先帝听信谗言将他废黜。如果北乡侯一病不起,我们就联手除掉江京、阎显,拥立济阴王。这事儿一定能成功。”长兴渠认为有理。另外,中黄门南阳人王康先前是太子府的掾史,还有长乐宫太官丞京兆人王国等,他们都赞同孙程的计划。

江京对阎显说:“北乡侯看来是没救了,应该立即确定接班人;为什么不赶紧征召诸王子弟,以便从中挑选新的皇位继承人!”阎显表示同意。

十月二十七日,北乡侯病逝。阎显禀明阎太后,秘不发丧;一方面紧急征召诸王子弟,一面紧闭宫门,派驻军队把守。

[点评]

阎太后在刘氏宗室中挑选了一个很年幼的孩子——北乡侯刘懿,让他继承皇位,以便自己长久专权。为了新政权的稳固,她任用自己的兄弟们控制皇宫禁卫军:任命阎景为卫尉、阎耀为城门校尉、阎晏为执金吾。 这样一个新政权格局,在阎太后看来应该是万无一失的。然而,终究是人算不如天算,小皇帝——北乡侯刘懿几个月后就生病了,而且很快早夭。阎氏家族故伎重演,又是秘不发丧,但小皇帝猝死的消息可以瞒过朝臣百姓,岂能瞒过太监?

十一月二日,孙程、王康、王国与中黄门黄龙、彭恺、孟叔、李建、王成、张贤、史泛、马国、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魏猛、苗光等人聚在西钟楼下密谋拥立济阴王,他们每人从单衣上撕下一条布,举行结盟仪式。

十一月四日,洛阳以及十六个郡、国发生地震。

当天夜里孙程等人在崇德殿集合,然后进入章台门。当时江京、刘发以及李闰、陈达等人恰好都在章台宫门前坐着,孙程与王康一起冲上去,当即斩杀了江京、刘发和陈达。由于李闰一直是宫中太监们的头儿,太监们都听他的;所以孙程等人想要让他来主持这场宫廷政变。孙程举着刀胁迫李闰说:“现在必须拥立济阴王为皇帝,没的商量!”李闰一口应承下来。于是大家一起把李闰扶起来,在他的带领下一起到西钟楼下迎取济阴王刘保。

随后召集尚书令、仆射等一干官员随从御辇进入南宫,孙程等人留守宫门。刘保登上南宫云台,召见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即皇帝位;是为汉顺帝。当时刘保只有十一岁。传令虎贲、羽林卫士分别把守南、北宫所有宫门。

当时阎显正在宫中,闻讯后惊慌失措。小黄门樊登劝说阎显借用太后的名义,诏令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带兵驻守平朔门,以便对抗孙程等人。阎显把冯诗诱骗入宫,对他说:“济阴王被立为皇上,并非皇太后的旨意,皇帝的玺绶仍然在皇太后手里。如果你能在这关键的时刻建立功勋,就会被封侯。”阎太后派人送来印信交给冯诗,说:“有谁如果能够抓获济阴王,封赏万户侯;抓获李闰,封赏五千户侯。”冯诗等人满口答应,却拿仓促之间接受召见、带的兵太少为借口不采取行动。阎显派冯诗和樊登到左掖门外去迎接援军,冯诗趁机杀死樊登,带着自己的人退回军营坚守不出。

阎显的弟弟卫尉阎景慌忙出宫返回卫尉府,调遣自己的部队抵达盛德门前。孙程传达诏令,命各位尚书逮捕阎景。尚书郭镇当时卧病在床,接到诏令后就率领值班的羽林卫士从南止车门出宫,正好碰上阎景带着士卒往宫里冲,他们一边举着刀剑狂奔,一边大呼:“谁也别挡道!”郭镇把车停在路中,从车上下来,手持符节让阎显上前接受诏令。阎景说:“哪里来的诏令!”说完举剑就向郭镇砍去,没砍中。郭镇就势一剑刺去,把阎景从车上刺翻在地;身边的羽林卫士上前用戟叉住阎景的胸膛。于是阎景被逮捕,送往廷尉狱;当夜被处死。

十一月五日,派使者进入北宫,夺取皇帝玺绶。汉顺帝临幸嘉德殿,派侍御史持节,逮捕阎显以及他的弟弟城门校尉阎耀、执金吾阎晏,一并投入监狱处死;家属一律流放比景。把阎太后迁往离宫。

十一月六日,打开宫门,撤走驻军。十一月九日,诏令司隶校尉:“只有阎显、江京及其近亲应该以死抵罪,其他人务须宽大为怀。”

封孙程等人皆为列侯:孙程食邑万户,王康、王国食邑九千户,黄龙食邑五千户,彭恺、孟叔、李建食邑四千二百户,王成、张贤、史泛、马国、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食邑四千户,魏猛食邑二千户,苗光食邑千户。号称“十九侯”。另外按照不同的等级分别赏赐车马、金银、钱帛。李闰因为事先并没有参与谋划,所以没有被封侯。提拔孙程为骑都尉。

当初孙程等人进入章台门发动政变,唯独苗光没有随行。朝廷诏令登记功臣名录,王康执笔;王康就连苗光的名字也写进去了。苗光在接到朝廷封赏的符策之前忐忑不安,就向黄门令自首了。有关部门弹劾王康、苗光欺瞒主上,大逆不道;汉顺帝诏令不再追究。

任命将作大匠来历为卫尉。因为祋讽、刘玮、闾丘弘等人已经过世了,所以任命他们的儿子为郎官。朱伥、施延、陈光、赵代都被提拔重用,后来位及公卿。征招王男、邴吉家属返回京师,全都给与丰厚的赏赐。当年刘保被废时,负责监护太子一家老小的黄门籍建、傅高梵,还有长秋长赵熹、长秋丞良贺,还有药长夏珍等人都受到连累,被流放到朔方郡;刘保当上皇帝后,把他们统统召回,提升为中常侍。

[点评]

这次政变看起来非常顺利,一夜之间,废太子刘保成功逆袭。虽然有一定运气成分,但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刘保这边。

阎皇后所立的刘懿在位八个月就病死,刘保前太子身份的余温还在,天下人尤其是朝臣还没忘记他。政变选择在地震之夜人心惶惶之时。这些占据了天时。

刘保被废后,没有被赶出皇宫,而是居住在宫内德阳殿西钟楼。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阎氏兄妹的重大失策。所以孙程等人得手后,才能立即将其扶上皇位,迅速造成既成事实。 这是地利。

当年刘保被废,大多数朝臣都不同意。 安帝国丧,阎太后不许刘保在灵前哭拜。刘保悲痛万分,天天在府里不吃不喝,哭得不成人形,在以孝治天下的东汉,这一举动加分不少,朝廷上下、宫里宦官几乎一边倒的对其持同情态度。 政变之难,难在没法保密。 而孙程等以十九人之众同谋,竟然没有走漏风声,可见人心所向。 另一方面太后、江京、阎显等人毫无准备,小皇帝崩逝,七天过去了,他们还在“密谋”,没有推出新君人选,朝臣们以及军队要站队,也只有济阴王刘保一个正牌皇帝候选人可以选边站。 这是人和。

在外戚、宦官轮番专权的东汉末期,史论对外戚、宦官都是深恶痛绝,唯有这一次的宫廷政变尚可称道。

当初阎显征聘崔駰的儿子崔瑗为府吏,崔瑗鉴于北乡侯登上皇位名不正言不顺,知道这事儿早晚得出岔子,打算劝说阎显废黜北乡侯改立济阴王;可是阎显一天到晚喝得烂醉如泥,没有机会进见。

于是崔瑗对长史陈禅说:“中常侍江京等人惑蛊先帝废黜正统太子,扶立旁系妾生之子。小皇帝坐上龙椅之后就遭灾闹病,前汉周勃废黜吕后所立少帝(汉惠帝后宫子)的故事又要重新上演了。现在我打算与您一起求见车骑将军,禀明太后,逮捕江京等人,废黜少帝,扶立济阴王。这样做必定上和天意,下顺民心;伊尹、霍光扶立幼主的大功唾手可得。如此阎氏兄弟则可以传爵、土于无穷。如果违抗天命,使帝位长久空缺;那么我们虽然没有罪,但最终也要为罪魁祸首陪绑。此时就是趋福避祸、建功求赏的关键时刻。。”

陈禅内心犹豫,没敢听从。等到阎显果然失败了,崔瑗受连累遭斥逐;崔瑗的门生苏祗想要上书朝廷替崔瑗洗清冤屈,被崔瑗制止了。当时陈禅任司隶校尉,他把崔瑗找来对他说:“你尽管让苏祗上书,我情愿为你作证。”崔瑗说:“你就把我跟你说的话当作小孩子或者小媳妇的窃窃私语,希望你再也不要对第二个人说。”崔瑗就此告别官场回到家乡,不管州郡如何征召,他也不再应聘了。

[点评]

崔瑗的父亲崔骃是与班固、傅毅齐名的人物,崔瑗也是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曾与著名学者贾逵、马融、张衡等问学或交游,精通天文、历法、京房易学和礼学,著作颇丰,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

崔瑗高士,看透政事人情,不屑辩白妾妇屏语之功,回家治学,成为一代名宿大儒。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资治通鉴》[493]| 十九侯宫廷政变,废太子咸鱼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