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宅的日子

  最近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刷刷微博,今天看到一条关于“社恐”的图文推荐,忽然发现这个词出现得好频繁。翻了翻评论,下边是一大批社恐人士的崩溃日常。

  一个人走在人多的地方会感到不安,一直低头看地或不停地滑动手机界面,来掩饰自己的不适。家里有远房亲戚来访,意外会大于惊喜,不是讨厌,只是手脚都不知道要怎么放了。

  害怕直视别人,电梯里只有自己和陌生人时,会尴尬的盯着楼层跳动的数字,祈祷快点到达。可以跟亲密朋友聊很长时间的天,但害怕在人多的场面开口讲话,要犹豫很久才敢说,说之前要一遍一遍地在心里打无数次草稿,像是要经历一场世界大战。

  走在路上碰到某初高中同学,趁对方没看见之前,会偷偷绕个远路回避尴尬的寒暄。

  不喜欢接电话,电话铃声都让人心跳加速,开了静音眼睁睁看对方挂断,然后煎熬一阵,深呼吸,回拨过去。内心世界丰富,充斥着各种想象,但表现出来的是沉默的距离感。

想被关心,又怕被关注。

奇怪,孤僻,不合群。

大多数人习惯用这样的词来形容“社恐”。

  曾经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那时我害怕朋友的邀约,晚上睡不着觉地想办法,希望能够推掉这个约会,哪怕是真的生场大病也没关系。

  也经常因为别人的评价感到难受、排斥,然后怀疑自己。

  但更多时候,令人难受的早已不是因为不爱社交而对生活带来的实质性影响,而是当你选择另一种更加安静的生活方式时,周围响起的一片指责声。

“你怎么这么不合群啊”

“你家这孩子这么不爱说话啊”

“这么内向以后可不好生活啊”

“你这性格可得改改啊”

微微上扬的语调,掺杂着我是为你好,轻易就下了定论。

日积月累,这些话语重复的频率足以让你怀疑,喜欢一个人呆着的你,不擅长社交的你,内敛沉默的你,是不是真的很糟糕。

之前有看过一段话:

倘若一个人在说,你可能持有不同的想法并且反驳他。

倘若一百个人在说,你思考之后可能仍然选择坚持自己。

倘若一千个人在说,你可能已经对自己的不同看法产生怀疑。

对于社交的态度,或许就像是这样。

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你应该怎样怎样,一开始心里也有过怀疑的想法,后来终于将矛头对准自己。

“好吧,这一定是我的问题。”

  我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与不同的人产生交集,努力用积极的态度和遇到的每个人交往。压下内心的抵触,强迫自己去做大量的社交活动,最后仍发现徒劳无功。我并没有因为大量的社交活动而喜欢上社交,在人前我仍然感到不自在,我还是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


用尽全力仍然没办法改变自己,很让人挫败。不过那段挣扎期带给我的好处可能是:我开始正视自己的“社恐”属性,愿意平静地接纳这一点,不再为此自卑和羞愧。

  我知道有些勇敢的人,他们义无反顾地踏出第一步,拼尽全力后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也有另一部分人,跟我一样,同样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但全力以赴后也没能得到生活的馈赠。不过我们也不是必须要努力让自己在人群中如鱼得水的。

  如果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交达人”,生活反而更加糟糕,精神状态更容易疲惫崩溃的话,或许这一切就没了意义。

  退一步来讲,这世界千奇百怪,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社恐不等于糟糕啊。


致此 再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越来越宅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