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4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从人性的视角谈《边城》的价值观

                  //  Date 20200520

一、序

《边城》是一部纯净的小说。它的纯净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息息相关,作者曾经谈起过他的创作意图:“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人生的形式。”因了这个指导思想、创作思路,《边城》才显得格外的独特。

二、美与悲的强烈反差

在纯净优美的湘西,作者笔下的环境显得分外宁静自然,有着浓厚的原生态气息。这个天然而未曾被外界干扰的桃源世界中,边城人是尤其的纯净朴实厚道,他们的心灵澄澈明净,他们的身上洋溢着真善美的美好人性,真诚是最适合的诠释。

读《边城》,就是在读人性,读作者心中所认定的真善美,所以,我们会始终被这纯美的人性浸润着,被包裹到那美好的情境之中。

但,还会伴随着一种悲哀,而也正是这一股潜在流淌的悲哀,为书中的人物镀上了一层璀璨的金光,使人物有了灵魂,使故事有了情趣,使思想有了高度。

我们读过《边城》后,都能体会到书中人物的真与善,他们的真诚与朴实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会感动不已,不过,在读书的过程中,随着读的深入,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当一个个让我们喜爱的人物或是值得尊敬的善良人成为悲哀的对象,当他们一个个被命运的大手涂抹成了悲剧人物,以其撕人心肺的伤悲更或者是不幸的罹难与忧郁的死亡走进我们读者的心灵时,那种娇好善美与悲伤痛苦的强烈反差会渐渐在我们心中积蓄成一股股汹涌奔流但却又好似无处宣泄的愤懑,激荡在内心,难以平复,难以接受,同时又那样的紧紧牵引着我们的灵魂,不能释怀。于是,《边城》就彻底地种在了我们的心灵,留在了我们的内心,翠翠的身影也从而永久地挥之不去了。

三、一种生活的真实

写到这里,我想把我在《边城》这一遍阅读中的体会表述出来,尽管这些表述可能并不精彩,但,即使肤浅的,却总也是我个人的一点读书心得,一点阅读的心声。

承上所说,在阅读《边城》的过程中,那种美与悲的强烈反差是引发我探思的一个重要源点。作者为什么要去这样设计那些善良朴实的人们的命运呢?难道就不能给书中人物以美好幸福的结局吗?

沈从文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这点无庸置疑,可能文化知识越是丰厚,特别是文学方面的知识越是丰厚的学者,对于人生的哲学认识就越是与众不同吧?从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等人物的身上,我看到了作者对待人生价值观的态度,那就是:好人未必有好报,但我们还是要去做好人,并且做一个坚强的好人,生活待我以不幸,我却报生活以微笑。这就是我在此文中想要表述的核心。

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待人以真善美,所以我们首先要去做个好人,因为只有本心向善向美的人才有资格去享受生活中真善美的馈赠。

中国古人有一套对好人的说辞: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这些对好人的祈福,可以说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肯定与追求。

求真向善,渴望美好,是人生的一大动力,是人的最为原始的本能冲动,所以,人人皆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但与小人不同的是,那些向善向美之人,还懂得君子之德的节制,他们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利益的获得,是在不违背礼仪道德,不损害他人利益,不与集体、民族、国家等大局发生矛盾的前提下进行的,他们追求真善美,同时,他们也努力地去做一个真善美的人,这就是君子,一个有文化的好人,当然,没有文化的好人也同样是好人,有时甚至比文化人还要更朴实真诚更善良慈悲,比如文中的翠翠、老船夫等。

那么,是不是只要成为了好人,人就能远离苦难、挫折、失败等苦海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回之的只能是“否”,是“不”。苦难、挫折、逆境等并不分人而待,而是平等的施加给了每一个人,无论穷富,无论年龄,无论男女,也无论道德高尚与卑劣。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那如果是这样,所谓的“好人有好报”就可视为一种对美好的祝福,“好人未必有好报”就应是一种生活的真实,这种生活的真实,赋予了一个人或平凡或壮烈或精彩或平淡或荡气回肠或曲折有致的人生形式。并且,这样的一种生活的真实,也清清楚楚地向人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幸福美好的生活是要靠自己去创造出来的,只有通过勤劳诚实辛苦努力的拼搏和奋斗才能获得,不要等着上天的赐予,那是未必会有的;要想有好报,一定要去奋斗,去争取。

在这一点上,与沈从文先生所要追求的“一种优美,自然,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相一致,所以沈先生才在这部书的创作中选择了与世俗的“好人有好报”不同的价值态度观照。

四、哀而不伤

我这里再进一步阐说一下我所理解的《边城》中所显现的作者这一价值观的另一可贵之处——哀而不伤。

“好人未必有好报“中涵蕴着的是“好人”人生中遭遇的苦难、挫折、失败等悲情因素,那是不是就是说好人有恶报呢?当然不是。“好人未必有好报”是说好人并不能被生活将苦难、挫折等悲情因素给抹去。有的好人甚至终生都会生活在悲苦的境遇中,但这种悲苦的境遇并不能使人丧失人性中的真善美,他们对真善美的坚信和追求会一直持续下去。所以,好人往往都是刚强的,是坚韧的,是善良的。他们从不去幻想天上掉馅饼砸中自己,也不相信世上有不劳而获的幸福,他们只相信付出才会得到,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他们把苦难与挫折当成砥砺自己前行的磨刀石,当成走向幸福彼岸的加油站,当成上天为了培养自己而将降大任于自己的试金石。这里,没有丝毫悲观消极的成分,有的只是积极向上的力量。

就如这翠翠。她在文中的结局是以未知的迷茫境况而出现的,爷爷的去世带给了她无限的悲伤和沉重的打击,一夜之间,她仿佛从悲伤中走向了成熟,于是,从亲人逝去的悲伤中走出的翠翠毅然选择了坚守渡船,同时,也选择了等侯心爱的人回来再续情缘,不管前途是多么的迷茫,多么的渺渺,她都坚定地守候在那儿,守候着她亲爱的爷爷,守候着她内心中憧憬的美好爱情,这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爱情态度。

对生活,翠翠并不悲观消极,而是承继下爷爷乐于助人,热心待人,真诚对人的善与美,继续用她的善与爱为茶峒的每一个过渡口的善良人去摆渡,以她的坚强书写她平凡的一生,以她的善良影响每一个晨起晚归的渡河的父老乡亲,也以她的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去面对每一个孤独的夜晚,有悲伤但却不消极不沉沦。

对爱情,翠翠坚定忠贞,至死不渝。她用坚守等候情郎的方式来表达她对爱情的一往情深和毫不动摇,也显现出她内心的纯净与骨气,这些又都无不和善美相联。从书中显示的故事发展的结局看,翠翠在这一时段遭遇了她人生中的爱情悲剧,但从这一悲剧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敢于面对苦难,面对悲伤,面对残酷现实的坚强女性形象。她知道,幸福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如果放弃了,就会失去,要想得到,就必须要学会坚强,所以,她选择了坚守渡船等情郎,用守候来争得爱情。翠翠的这种对爱情的追求是苦涩的,但也是积极阳光的,是坚强的,这使得作品在思想上达到了哀而不伤的高度。

再者,她对爱情的坚守等候也正说明了她对美好生活的乐观憧憬,怀着这份对善与美的追求,我说,翠罪的故事并没有完结,完结的只是书中这一时段的情节,书中没写的以后的故事情节是什么样,虽然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晓,但是我们可以从人物的性情、人物的思想观念、人物的理想追求等方面加以揣测。傩送的出走远行毕竟不会一辈子,这里有他的家,他的亲人,有他的爱人,他的故事,还有他的喜怒哀乐,他肯走是会回来的,只要回来,他就必然会过渡河,也就必然会有情人终相遇,当误会解除,当牵挂锁定两心,当爱情在沉静的岁月中得以沉淀的时候,苦去则甘来,美好的生活也许会降临到这两个多灾多难的苦命人身上,让他们的爱情之花生色溢香,泌人心脾。

所以我说,翠翠的爱情虽是一个悲剧,但却像读《诗经》中的好多诗篇譬如《蒹葭》《子衿》《采葛》《汉广》等一样,哀而不伤。在这哀而不伤中,透过翠翠对命运不甘的坚守,在坚强执着中去追寻自己的爱情,给自己的人生一个自我放飞的归宿,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她骨子里的勇于面对苦难,在苦难面前不低头的倔强精神与顽强毅力,这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正是这样,所以我才认为《边城》里有一种对待人生的观点:做一个好人,虽然好人未必有好报,但我们只要去坚强面对,笑看人生,自有真善美会在我们的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悲伤的事情就是生活要考验我们磨砺我们成就我们而给予的补品、营养,苦难、失败、挫折,会使我们迅速地获得成长,变得成熟,通达,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正是此理。

到此,让我再强调一下我对《边城》主题、人性美的理解吧。那就是风雨中不失其本真,烈火下成就其真身;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生活待我以不幸,我还生活以微笑;做一个有着纯净朴实心灵的好人,在坚强勇敢中去追求真善美,让真善美在人间遍地花开似锦,造出一个海清河晏、美满和谐的桃源世界来。

五、初心之探

然后,回过头,再来说说引发我对《边城》主题深思的那个重要源点,谈谈人性人情。

从人性角度去看,《边城》中的人物都普遍地存在有人性中的真善美,他们虽自具个性,但在真善美中却也共性显著。他们都是一群朴实善良的人,从情节的展开来看,他们具有着朴素的平等的观念,有着自己的原则与骨气,有着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服务的善的热情,他们对待生活是乐观与积极的,也是火热和充满激情的。一句话,他们就是一群善良纯朴的好人,尤其是翠翠,那么的单纯、秀丽、坚强、朴实,又或如二佬傩送,行侠好义、热情助人、血气方刚、英俊潇洒,又或如大佬天保诚实质扑、守信担当、知礼尚义、重情重诺。但是,这些好人,却在作者行云流水似的笔下,一个个被打上了悲剧的烙印。

从大家惯常的心理期待,从对好人常有的美好祝愿,从中国式大团圆的结局,等等这些情感因素的作用下来说,我们初读时都会在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甚至有的读者还难以接受,的确,对于这些纯朴善良的边城好人的悲剧结局,很多人都有一种遗憾甚至是愤激之情,无数次的在心里质问:为什么作者必要残忍地将这些好人送上悲路呢?难道就不能给他们以希望和幸福吗?作者是怎么理解人性的真善美呢?作者所谓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一种人生形式”就是指的好人的悲剧吗?作者到底是怎样理解“优美、健康、自然,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

正是透过善与悲、美与悲的强烈反差对比,我在内心的疑惑与反复的质问声中,一步步地走近作者创作此书的初心,走入到作者对人生人性的理解与追求之中,才从而深入到《边城》一书的主题探究之列。

所以,我觉得,一切的深入探究,都须要紧抓体现作者创作初心的这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人生的形式。”正是这句话,才造就了边城人的真善美的形象塑造,才造就了这些善与美与爱的边城人那动人而又有些凄美的故事,也才有了作者笔下对好人命运的另一种解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0-04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