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36)《档案:一部个人史》——信仰与记忆

德国的反省制度一直以来备受称赞,至对受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苦难的国家来说,即便现在的国民已经没有直接的战争的苦难记忆,仍然对这个国家的全民反省深感佩服,特别是相对于我们一水之隔的日本。这样的反省,先不去说他的好坏,反省一直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正当的,做错事,当然要检讨,认罪,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对于个人来说,可能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未必如我们想当然。在整个国家的历史中,总有一段时光是难以被其他文明所理解的,而从现代的正直观念来说,又是“不正确的”。这些历史是要去怪罪整个社会,整个制度,还是牵涉其中的每一个参与者?恐怕难以一言概之。

本书的作者,蒂莫西 加顿艾什,在当年东德和西德分裂之时,作为一名好奇的历史学者,前往东德和波兰进行实地调查,本以为是一人的默默调查,却在德国统一之后揭露的“斯塔西”(国安局)文件中,发现了各种“线民”对自己所做的调查报告。当时的各种朋友,深交或者浅缘,都在文件中对他做了全面的国安局报告。在那个严肃对立的年代,“斯塔西”的眼线遍布整个街道,“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监视人员”,作者本着对自己的历史负责的态度,追寻文件中的各位“线人”,和他们探讨这段往事,也对自己渐渐模糊的记忆了一次回顾。

如果单纯是一本个人的回忆,穿插对“东德”线人的回访,这会是一本一般的历史类作品,但作者在最后两章,进行了对英国情报部门的访问,以及对信仰和记忆的探讨,让整本书的讨论深度有了加深。单纯对“斯塔西”当年所作所为的记录,相信已经有太多的著作和研究,作者除了自己作为“被报道者”,缺乏其他吸引读者的材料,但作者自己作为英国人,一个本身就是充满各种情报机构人员的国家,反过来,在最后对自己国家的情报机构进行访问,这就使得全书的对比感立现。无论是作为何种形式的调查,何种理由的秘密行动,究其行为本身来说,是一样的,而让其变质的无非是其所捍卫的立场。可是,立场的建立,作为环境本身,又有着极大的改造作用。即便是当时的“斯塔西”员工,时至今日,有一些也还是秉承着“做对的事”的原则。这不仅让我们怀疑,我们现在所坚持的原则和立场和信仰,在外人眼中,在未来历史的评述中,是否还是那样正确?

只有在发现人类文化之多元,看见不同的人所追求的目的是分歧,而且是无法妥协的以后,我们才会看见自己的信仰和做事的方法的相关性。从这里开始,我们知道了容忍。

学会和以前的历史何解,去容忍那些不同的见解,作者在对过去的文件和日记进行比较时,发现很多的出入和错误,让他倍感震惊。同样的,作为一名历史的见证者,我们所记载下来的文字和影像,又如何能够保证不让当事人震惊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记(136)《档案:一部个人史》——信仰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