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想养成好习惯?你差的只是这个!

我有个朋友每天晚上要喝6瓶啤酒才睡得着……

另一个朋友路过奶茶店就一定要来一杯,

我呢,经常熬夜,因为我在深夜会比较专注。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不那么好的习惯,过量饮酒伤身,奶茶增重,熬夜伤神。我们都知道这些危害,但不知不觉中还是会去做这些对自己有害的事,其实做这些事不是经过我们思考才去做的,而是习惯的力量。

习惯成形后,我们的大脑就会进入省力模式,不再全心全意地参与决策过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对抗某个习惯,或是用新的习惯去替代它,否则该行为模式会自然而然地启动。

1.习惯回路

如果你想改变习惯,那么先要了解你属于你自己的“习惯回路”。习惯回路由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三部分组成。

我们的大脑在把控制权交给习惯的过程中会经历三个步骤。

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

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

第三步则是奖赏,能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慢慢的,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暗示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欲望出现。最终,习惯诞生了。

就像我那个看见奶茶店就要来一杯的朋友,当奶茶店出现在他的视线中后,大脑收到信号产生对喝奶茶之后满足感的渴望,满足感就是奖赏。这时大脑已经把控制权交给了习惯,习惯会推动他去执行惯常行为,即买一杯奶茶。


还有刷视频的朋友,可能会有这种经历:还有一大堆工作没做完,心想着得加快工作速度。但是,当他一拿起手机就自然的打开了抖音,看起来就像是一勺汤送到嘴边就自然而然用嘴去接一样正常。通常来说,这个时候拿起手机就是暗示,而视频带来的愉悦感就是奖赏。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安·格雷比尔主持了很多关于习惯的实验,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习惯从来都不会消失,他们已经被嵌入大脑的结构中。问题是我们的大脑无法分别好习惯和坏习惯,所以,如果你有一个习惯,那么这个习惯会一直蛰伏在你的大脑内,等待正确的暗示和奖品的出现。

2.养成一个好习惯

明白了习惯回路,那么就能找到养成习惯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了。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习惯的奖励。比如你想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那么奖励可以是,读完一本书就写点书评在网上发布,得到网友的认同和赞扬,收获成就感。

其次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暗示。比如在自己的书桌上放一本感兴趣的书,每当晚上感到无聊想玩手机时,就把手机静音放在离自己远一点的地方然后开始读书。如果你看的是电子书,就把读书APP放在桌面显眼的地方,把娱乐类APP放在文件夹里。

最后就是坚持和决心的力量。信仰或志同道合的同伴会是你的一大助力,他们能让你坚持下去。(我认为自己会是个不错的同伴,你可以通过公众号加我哦!)

3.改掉一个坏习惯

有好习惯就一定有坏习惯,虽然你无法根除坏习惯,但你可以改变它。

要改变习惯,你必须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习惯回路中的奖赏,但要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

这就是黄金法则。如果你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你就可以换掉惯常行为,改变自己的习惯。如果暗示和奖赏不变,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可以被改变。

西方有很多戒酒俱乐部,就运用了这个法则。刻意想要戒酒的酗酒者们当遇到压力大、心情差等情况想要借酒浇愁的时候,用和同伴倾诉这个行为来替换饮酒的行为。久而久之,当受到暗示后,他们想到的不再是饮酒,而是和同伴倾诉了。


4.用习惯指导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理懂了那么多,我们该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呢?

首先找出惯常行为,自己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由习惯推动的?其中有哪些对自己有利,哪些对自己不利?找到对自己不利的并进行下一步。

第二步找出渴求,对自己不利的这个行为,究竟满足了自己的什么需求?有什么对自己有利的行为也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比如我大学时超爱玩游戏,游戏胜利,可以让我有成就感,而拆书、分享经验、知乎回答一些干货这些事帮助到他人,让我得到认同,我也会有成就感。做这些事需要大量的积累,跨学科的知识,于是我就用读书替代了游戏。

最后就是制定计划了,改掉一个坏习惯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会经历反复试验和失败。但是通过合理的计划可以帮你度过这段时间。

当你掌握了习惯背后的机制,可以分析出惯常行为和奖励的时候,恭喜你掌握了超越习惯的力量!

愿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个人都拥有超越习惯的神奇力量。

欢迎关注公众号【老船长先生】更多思维认知/方法论等着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不想养成好习惯?你差的只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