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读书笔记一)

        “真学”源于近两年逐渐走红的话语———让学习真正的发生。

        对于真学,作者如是说:

      其一,真学未必发生在学校里、课堂上,而很可能在非学校非课堂的非正式学习情境中发生。

    其二,本书中的真学,特指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在课堂生活场域里,在教师较为适切的引导,帮助,以及必要或丰富的学习资源知识下,并受惠于其他个体良性互动和群众给予的有益影响,而在根本上作为学生主体自己完成并进而引发他们知识增加,能力增强,经验增长、情智和谐发展的行为。

      其三,真学即可理解为“真正地学习”,也可理解为“真正的学习”,前者指向学习的过程状态,如认真倾力,后者指向学习的结果状态,他应是正向的,正确的。

      其四,真学有许多种水准、层级或境界,常态课堂中的真学也是。

      帕克·帕尔默说,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

      教室里的钟提醒我们:尊重儿童,“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灵“做”教学。

    儿童立场是我们应该遵循和秉持的教育行为哲学。

    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说,不了解儿童时代的成人是不可能理解孩子的。适当稚化自我,有利于智化儿童,有利于儿童的智化。故回归“童我”,才能以己“度”人。

    “扭曲的道德早慧”一词让我深有体会,一位教育家说,当一个人知道玉石比玻璃更值钱时,他的童年便可怕地消失了。时候未到却知道,孩子们所能获得的充其量是价值较低的事实,而他们失去的却是弥足珍贵的童心,童情、童趣。

    昨天,儿子在电梯里遇到一个邻居叔叔,邻居叔叔逗他:“小朋友,我住在5+1楼,麻烦你帮我按一下。”

    儿子观察了一阵,指着数字15说:“5+1不就是15吗?”

    邻居叔叔大笑起来:“哈哈哈,说得很有道理。”

    我则镇定地说:“宝贝的思考有意思!”

    上幼儿园的他没咋接触算术,但这样的童趣让我感知到了他的好奇心,发现心和创造心。心里暗暗在想:铜钱,你的童年正当时啊!

  在这两个内容里,我读到了一些凝练的,颇具学术意味的词,如:适切性、稚化自我、扭曲的道德早慧……让人不由得一读再读,反复咀嚼,颇觉有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读书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