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创新,是师生生命活力的体现。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前两个方面笔者已发文做了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关注“立恒语文”查看,这里,笔者再次从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做一阐释,以就教于同仁。
一、从教学模式的选用上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但就实际的教学过程而言,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能千篇一律、千“课”一面。
从一种广阔的背景上来看,教学模式的选用完全是教师自己的事,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情况来定。但是,正如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不能脱离作家所处的时代一样,教学理念的产生、教学模式的出现也具有时代性。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当代文化思潮、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产生并出现的,因此,它是时代的产物。那么,这是不是说,我们在上每一节课时,都要按照这种模式来上呢?答案是否定的。
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存乎一心”的根本原因就是实际情况是千差万别的。面对千差万别的情况,我们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一框到底 。所以,我们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模式。这就是教学模式运用中的创造性。
具体来讲,“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些子模式:
1、“自主·合作·探究”式。
2、“自主·探究”式。
3、“自主·合作”式。
4、“合作·探究”式。
5、“自主”式。
6、“合作”式。
7、“探究”式。
如果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调查法、尝试法、诵读法、示范法、资料搜集法等相结合,还会产生更多的、具体的子教学模式来。
所以,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是非常灵活的。那种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做法只能导致教学模式的死亡,是没有任何前途的。
二、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只能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经验、特长,学生的水平、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实际的教学条件等因素来确定。确定的过程就是一个使各方面因素都达到最优化组合的创新过程。
相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教学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个个具体的教与学的办法。如讲授法、诵读法、发现法等。教学模式的选用没有现成的答案,同样,教学方法的选用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同样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甲可能会以诵读法为主,乙可能会以探究法为主,丙可能会以自学点拨法为主,丁可能会以提问法为主,等等。
这里不能说谁比谁的方法优秀,只能问谁的方法最有效。而“最有效”不是随心所欲就能达到的,也不是模仿名师的做法就能产生的。“最有效”只能建立在教师对教学中各方面因素透彻把握的基础上有创意的教学决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方法的选择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最富个性的创造过程。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煤体或设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作用于对象而实现预期目的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学手段可分传统和现代两大类。传统的教学手段有黑板、粉笔、标本、挂图、模型、表格等;现代教学手段有幻灯机、投影器、录音机、电影机、电视机、录象机、计算机多煤体技术等。就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选用教学手段的过程同选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一样,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遵循,它同样需要教师在综合教学中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有创意的教学决策,因此,教学手段的选择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的创新过程。
由此可见,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表面看,似乎与创新无缘,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它们在运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千变万化、不落窠臼,十分清楚地让人们再次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