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教育需要减法思维 ——读《教育的减法》有感

最近几天,刷到一个让人很惊诧的新闻: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说:开学一个多月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就已人满为患。令人担忧的是这不是一时的现象,中科院心理就曾发布过一组数据: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13%;初中阶段约为25%—30%;高中阶段约38%。

这惊人的数据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思:为什么近几年,那么多孩子的精神会被压垮呢?或许,我们可以从身边寻找到答案:如今,很多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活成他们理想中的模样,或者说活成“邻居家的孩子”的模样,认为考上一所985或者211的学校、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公司上市或者当上大领导才算成功。同时,家长把这份看似美好的期待当成事实,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让孩子每天的生活都耗费在无尽的考试和刷题当中,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那么,如何减轻孩子的负担,实现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呢?学校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各级层面的教育公平最终都要通过学校来体现,每个孩子都要到一所具体的学校去上学,在学校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自己的学习生活。因此,落实“双减”,推进教育过程公平,保证个体享受教育公平,重在学校内部。进而,可以说,学校承载着无数家庭、父母、孩子对未来的梦想与期待。普天下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一所好学校,遇到好老师,得到平等的对待,得到更多的优待与善待,希望孩子健康幸福,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情同此理,人同此心,作为父母,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怎样的教育,我们就要努力为“别人家的孩子”提供怎样的教育。固然,每所学校的基础不同,对于好学校也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但,好的教育一定是体贴天下父母的心情,心心相印。在《教育的减法》一书当中,朱永新教授就提出了“以教育的减法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减法》一书作者朱永新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在2000年,他发起了新教育实验,倡导“以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践行新教育理念。在《教育的减法》一书中,聚焦“双减”,谈学制、内容、文凭、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减法,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孩子的个体发展,提倡素质教育。

一、学时做减法,成绩做加法

在《家庭教育的迷失》一书中就指出家庭作业的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布置大量的、机械式、重复的家庭作业到底有没有用?这一问题,值得老师们深思。很多时候,教师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只是基于“我已经让学生学了、练习了”,但学生练习的真实过程和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窥一斑而知全豹,现代教育往往存在着过分注重学习时间和重复练习的情况,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提高了,但是却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学时需要做减法,减少机械式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我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首先,教师的理念要发生转变:练习的目的并不只是机械式地落实课堂所学,更重要的是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会、喜欢学习。因此,练习的设计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和教学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时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五年级上册,我们做过类似的探索。在二单元《有趣的汉字》单元中,改变了以往的讲授方式,转变成项目式学习,以任务发布的方式,学生分小组认领单元的学习模块,在两周时间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课余时间在街头巷尾、网络平台、社区等各个领域发现汉字的秘密。而后,小组进行归纳整理,制作ppt,最后在班级成果发布会上进行展示。这样的转变,让练习对学生来讲不再是负担,而是乐于完成、充满成就感的挑战。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也更有深度和广度。

二、课堂做减法,能力做加法

《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一书中,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在一间教室里的学生分为这么几类:一间教室里的学生分这么几类:偷懒的大概占10%;做事拖拖拉拉、跟不上老师节奏的大概占12%;假装学习的占7%;模仿学习的占53%(模仿就是老师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亦步亦趋,跟着老师走,但实际上自己的创造力并没有发挥出来);真正自主思考的大概只有18%。这一惊人的数据带给我们诸多思考:课堂当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中,我们强调了太多的规矩,我讲你听着,我布置你按要求完成,对于标准答案的理解……久而久之,学生慢慢遗失了思考的习惯。

因此,课堂应该做减法,减少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束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增加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沟通协作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就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化学些方式,4人一组建立有效、高质量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中孩子们有15分钟充分的组内共学时间,就具体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相互点赞,为每个孩子创造深度学习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收获成就感,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这让我们看到,任何时候外力强压下的拔苗助长,只能逞一时之胜。由内而外破壳而出的内驱力才是学生成长发展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动力,才能支撑孩子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回想自己,初中时因为物理老师的一句称赞,备受鼓舞,想方设法学习好物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并不觉得累,反而很快乐,为了心中的目标而不断努力的快乐。自尊和自信,是人成长最重要的动力,减少一些批评,对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做减法,老师做加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为此提出了“六大解放”,概括性地指出创新的前提是要解放人。“六大解放”包括: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当下的教育往往存在着老师过度包办、学生过分依赖的情况。老师会为学生安排好一切,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的安排去做即可。这样做虽然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但是也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需要做减法,减少对老师的依赖,自主思考和学习。

同时,老师也需要做加法,增加对学生的关注和引导。老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老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学生做减法,老师做加法,也意味着教师自身的永恒成长。

我们深知,教育应当充满活力、反对灌输知识,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教学是无法量化产出或自动化的,优秀的老师是优质教育的必需品。教育从不简单,它不是为解决实质性问题存在的,也不是为灌输大量知识而存在的。

“教育”的拉丁语本意是“激发”,教育应当充满活力、而老师工作的本质就是激发并唤醒潜伏在每个学生体内处于睡眠状态的能量,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要做到这一切,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深刻把握,“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要对专业外的知识有所了解,要时刻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危机感,这也正是《学记》所谓“教学相长”之意。

因此,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绝非是“呻其占毕,多其讯”那么简单,也不能是“记问之学”那么容易,而是要因时而异,因材施教,中外相比,古今相较,融会贯通,常讲常新。

如《教育的减法》一书中所谈到的:如果今天的教育生活不幸福,未来的日常生活如何幸福?教育的减法并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我们回归教育的初心,为了生命的长宽高、思维的洞见力、心灵的创造力、个性的张扬和人类的可持续,为了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的教育,需要减法思维,这不仅是为了孩子的明天,更是为了我们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的教育需要减法思维 ——读《教育的减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