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我们问什么》01篇 —高考岁月,曾记几何,又影响了多少人生轨迹

家中子侄正迎高考,开始研究志愿填报的事宜,好奇如今的志愿填报方式,看看《高考填志愿,我们问什么》一书,让空白的头脑有点基础性概念,顺便回忆往昔。

子侄分享了衡水二中高考的誓师大会,刹那间有点震惊的无语。大幅标语,队列阅兵,高举右手大喊口号,气势震天,姑且当做放松压力的一种方式。

犹记得我们那时仅仅在后黑板写个倒计时的牌子,同学们埋头苦读的场景,和游行运动会一比,有点压抑。


时代几经变迁,高考的分量依然厚重;高考,对于努力学习的孩子来讲,依然是人生跃迁的重要踏板,付出就会看得到的回报,重新审视还有比这更鲜明更效率的公平吗?

  人生岔路口的选择,造就不一样的人生轨迹。我们那时的报考志愿,先估个分数,两眼一黑的选个学校和专业。如果家里有人指导,或者见识广阔,再者有教委工作的亲戚朋友,相对于搞不清状况的家庭来说,真是一大幸运。

所有人都觉知此时选择的重要,选不好可能会落得埋怨,老师们常常很慎重地不发表意见。

而今,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书本、杂志、讲座等各种媒介,都可以获得志愿信息,学什么专业,院校实力如何,什么样的行业发展前景,大概会有个概念,就看自己和家庭追求的是什么,预期目标又是什么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程序更加透明公开,对现在的高考学子来说,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幸事。

未来就是现在选择的构成。“高考的选择,在我们人生十年后的剪刀差越来越大”。显而易见,经历一次高考,选择一次院校,你可以在向往的城市生活四年甚至扎根定居,而高校的层次可能决定你进入行业的高度,比如四大投行的敲门砖只留给了几所学校。尽管大部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用不了多少,可专业又成为进入某个行业必过的门槛,不然连笔试、面试的资格都没有。


高中的同学小萌,一直喜欢历史,在高考的时候,竟然报了考古专业,所有人惊讶又劝阻,亲戚、朋友、老师频频出马,结果都无法说服这个倔强的女孩。如今,置身于西安古都,从事着其他行业,回首着当初的选择,也惊讶于自己当初的执着。后悔?遗憾?她笑脸回复:至少这是我喜欢的城市,总有遗憾,不能频频回头。

另一个友人,学了临床医学,走在不断深造精进的路上无法停下来。当我们这些闲人离开书本多年,刻苦精神不存几丝的时候,她依然让自己接受着职业的挑战,职业要求如此,必须终生学习,而成就感和回报只有她自己可以品说。

高考志愿的选择让我们走在了各自人生的分岔路口,既然有能力、有资源可以让自己走的更好,更顺,就珍惜关键选择的机会,抓住关键点,命运总会有所不同。

可是,从来没有一考定终生。在这个信息爆炸、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考的独木桥也不像曾经那样狭窄,求学渠道更多,留学生越来越多,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更是比比皆是,毕业成失业已成了现实。

“读书无用论”一度风靡,虽然高考的性价比有所下降,但是对于无资源可靠依然想要跃迁的孩子来讲,是相对公平的“捷径”。毕竟13亿人口,如此扩招,受过大学教育的仅占4%。不去读书、没有资源、又准备把青春安放何处才不算虚度?

未来,可能有其他的认证形式证明我们经历的教育,也许不再是一纸文凭,比如mooc的电子徽章等等。当下,能够抓住的高考机会,还是好好把握。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填志愿,我们问什么》01篇 —高考岁月,曾记几何,又影响了多少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