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听曲儿时,我听些什么?

入耳之音,皆入人心。

我喜欢听曲儿,各种各样的曲儿。列表有三类,一是流行歌曲,最喜欢蒙面唱将;二是古筝,最喜陕西;三是钢琴,听勃拉姆斯纯粹是因为这个名字够酷。

感官之中,纯粹的声音总是比视觉更容易打动人。对付女人就要在耳边说绵绵的情话;对付男人就满足他的视觉需求;对付孩子,给好吃的好玩的就好了。但声音这东西,为什么能够直指人心呢?不然琴棋书画为什么不是书排前面?

声音可以用来警示,风吹草动发出声音,提醒人们有危险临近;竹子燃烧的爆炸声可以惊走猛兽;大声呼喊可以给自己壮胆等等。都是为了生存,而音乐则是后来才有的。

指望音乐来解决生存需求,这个逻辑是不对的。我将这一类需求归类到二级需求中。但音乐还有个作用,可以间接满足生殖的需求。所以男生都爱弹吉他,并以此脱单。

音乐是用来传递情感的,和诗词一样,终极目的应该是感染,或者说是引起共鸣。做到这一点,就是好的音乐,好的诗词。人对声音是非常敏感的,敏感程度要超过视觉。你在公共场所想引起一个人的注意,选择大声说话的人总比到人家面前晃来晃去的要多。这也是靠声音和听觉。

传情结合情境,这事就对了。你朋友失恋的时候你放《分手快乐》总比放《向天再借五百年》要好吧;跳广场舞的肯定不会跳《分手快乐》啊。同样的,你跟朋友们登山到达山顶之后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时候可以大声吼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如果这个时候你低声吟诵一句“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别人会怎么看你呢?

情境,6W1H,即是人(who)、时间(When)、地点(Where)、输入(What)、需求(Want)、习惯(How)、背景(Why)。这也是常规的分析方法之一,比之新闻四大要素更加精细。

听什么曲儿,吟什么诗词,要跟当下的环境想贴合;弹什么曲儿,诵什么诗词,也要有与之相搭配的心境。你看,夕阳西下,碧波荡漾,渔船上的渔夫唱着歌划船归来,你弹一首《渔舟唱晚》,多贴切。但你偏偏要是弹一首《打靶归来》,完了个蛋啦。

同样的,教孩子背诗,也要跟环境心情相贴切。夏天晚上有月亮可以教星星月亮的诗词,下雨天教雨,下雪天教雪,开心的时候教豪放,不开心的时候教婉约。如果是下硬任务死记硬背,不抵触才怪。

好,情绪有了,心境到了,环境贴切,你张张嘴,说出一句:

“我cao!真TMD流弊!”

谁还跟你玩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听曲儿时,我听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