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斯蒂芬·金,当今世界读者最多,声名最大的美国小说家之一。
六次荣获国际恐怖文学协会奖,1996年获欧·亨利奖。2007年荣获爱伦·坡大师奖——终身成就奖。在斯蒂芬·金30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写了200多部短篇小说和40部书,被翻译成33种语言,发行到35个国家,总印数超过3亿册。有超过70部电影和电视节目取材自他的作品,因而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题:始于《小红书》
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很多这样标题的文章“教你一月轻松过万 写作速成”、“年入百万 从小白到写手的诀窍”......哇哦,原来写作,当写手,是个没有门槛的行业。这些写手从自身的“奋斗史”里面告诉我们,大一就能轻松过万,毕业就能成职业写手,注意,他们说的不是成为“文案”,而是成为“作家”,各大APP里的“全职作家”。当作家就是熟练运用各种模板和多读多写后水到渠成的一条走向成功致富的人生捷径。
另外一个例子,也是在《小红书》上看到的。
有个读者对一个读书品牌创业者、知识博主提问:“读书有用吗?多读书就能成长,能成功吗?”
回答只有一个字,外加强调符号:“不!!!”
我更相信后者,才是,真相。
我们自己和读书的关系,可能用这样的比喻比较恰当。
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什么?只有当我们撞上了一种物质,经由它再反射回来,再撞回我们身体里,我们才明白,我们身体里到底有什么。这种撞击越强烈,就越能激发我们所谓的潜能:一种对抗、向阳、不甘平凡的骚动。
所以,看书是为了什么。至少现阶段,首先得为了交作业吧。群主催得紧,进了读书群,就得有产出,质量姑且不论,首先得写点什么。这是一篇读书笔记,算是吧。
最后,为什么会遇见《写作这回事》这本书。也是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推荐,于是就开始读了起来。
没有梦想就以挣钱为目标
没有榜样就以书籍为良友
首先,可以称之为一本好书、一首好歌、一副好画,这样的艺术作品,大抵都会有一个基本的榜样模范的功效。一般来说,人读过一本书,就会努力照他喜爱的人物去行事。
本周上映的电影《紧急救援》,正如这句台词“不是你等来了运气 而是你一直坚持 坚持到运气来了仍在坚持”。爱也好,信念也好,都是在遇到过不去的坎的时候,它就在你面前,你是坚持相信它,还是宁愿相信我已经被放弃了。紧急救援的任务下,紧张的氛围渲染下,时刻有“拼搏”这张跟弦在紧绷着。所以,看完电影后,它给予的能量就是“干就对了”。去健身房跑步一小时,“行动力”是由主人公身上迸射出来,吸收进自己身体里的东西。
因此,一个真正的作家(导演),不管他是否有意,都会在自己的作品里不可避免地投射出自己特定的世界观,同他所描写的人物一起,被读者和观众读解出来。当然,和每个观众碰撞后再弹回来的物质,因人而异。作家反映周围世界越深刻、情绪越强烈,才华越是鲜明而独特,那么读者感觉到的感官和撞击也就越强烈、越持久。
最后,榜样性的模仿和感知,应该是不分界限的,在文学作品里可以认知自己,找到榜样。同样,还有音乐、舞蹈、建筑等等,只要有了磁场的共振,同样也会潜移默化地给观者带来正向的影响和意义。想到这点,联想到最近在看的综艺《舞蹈风暴》,正如节目的slogan——成为风暴成就自己——舞蹈也能把人吸入风暴的中心,去感受抽象的“灵魂出窍”和具象的“起鸡皮疙瘩”,跟着舞蹈去对话心灵。视觉上的盛宴,心理上的高潮。
细节,是穿针引线
“梦想照进现实”。一开始是黑白的,是朦胧一片的,然后你每天每刻都在想着它,逐渐,梦想有了色彩,变成彩色的,变成了流动的画面,有了枝丫、有了树叶、有了栖息的小鸟,它才真切起来,才掀开了现实的门帘。
只有当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在你的脑海中已经完全明确了之后,你才能铺排细节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如果你在确定故事的主人公之前,就开始考虑情节的进展,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迎合规定的情节而使主人公增加一些特征,但这些特征不仅不能突出,反而会削弱主题思想。结果,人物性格就会“像是人工喷泉一样,虽然赏心悦目,但是它的喷射却受另一个机关的操纵。”
因此,在铺设情节的过程中,与其说你应当了解主人公的性格,不如说,你应当力求表现已经酝酿成熟并融会贯通的主人公的典型性格。
小时后看得最多的就是《基督山伯爵》和《摩尔摩斯》,跟着文字,浮现出来的全是画面,是一帧帧电影画面的流淌,无论是人物的样貌,还是家具的陈设,周围环境和气候,那一切都那么自然,仿佛去过那里,遇见过那个人。看见马赛法老号驶进码头,水手的忙碌和岸上人的期盼,甚至爱德蒙踏过石阶小巷那欢快的脚步声都听了出来,嗯,他回家的脚步的确非常急切,急着呀,要去见他心爱的父亲和未婚妻。
一个作家的作品中是否有真正的,质量上乘的细节,常常能帮助我判断他的才华和成熟度。骨架既定,情节、细部描写、对白等等就会像肌肉一样附着上去,直到作品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毫无违和感。
有些年轻的作者没有考虑到,要在读者心中激发任何一种情感,或形成某一种思想,需要有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达到成熟或者被接受。一些“过于替读者着想”的作者们往往在读者产生恐惧心理之前就急着去安慰他,似乎担心读者会过于“恐惧”。过早地、过快地抛出了悬念,胃口不被吊足,给出的东西就引爆不起来,过早熄火。因此,采用延缓叙述节奏的方法,即延缓法,就是为了增加所谓的“感受时间”。
在《摩尔摩斯》、阿加莎等侦探悬疑作品里,这种让悬念层层上推,目标在迫近,紧张感在步步紧逼,答案就在身边,你去追啊追,真相总是离你有“一步之遥”。看悬疑的享受点就是过程中会让人出汗,那冷汗会心跳的加速感一起,如同高空过山车上享受的那份刺激,到达终点之后,长出一口气,“哎,其实我早就该想到的啊”,“哎,这就结束了啊”。当一到了终点,那声“哎”的叹息一出来,直立的汗毛和全身的鸡皮疙瘩一下子就偃旗息鼓了,当时意犹未尽。没过多久,又去排下一趟过山车了。
写作是什么?
写作对于我来说好比是一种信念坚持的行动,是面对绝望的挑衅反抗。写作不是人生,但我认为有的时候它是一条重回人生的路径。
看了“斯蒂芬·金”的生平介绍,由于一场事故,导致了残疾。想到前几天刚刚看完的一本《度光阴的人》的作者苏辛,腿有残疾。还有把词写得极美的安意如,因幼时患有脑瘫导致双腿残疾,行走艰难。那么,写作,于渺小的人而言,就是以文字为武器,对那些要将我们击垮的存在,进行的反击和反抗。
“关上门,把世界锁在门外”。“关上门,我就是这座城堡的王”。
读书和写作,是打开,还是关上。在你打开一本书的时候,请带着疑问,在你关上一本书的时候,请找到答案。——不可能的!你只能带着这个疑问,去开启下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