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的大学生在学习课程以后,常常会觉得自己的知识点没有用。
小漫曾经也有这种错觉,学到的知识总是拿来应付考试,为了得到比较好看的分数。
但知识点没有用吗?一定有用!
为什么大学时,人和人的差距已经开始拉开了?
本质上就是缺少钻石思维。
01
钻石思维
什么是钻石思维?
先来讲一个刘润老师说过的故事。
一堆人为一块金子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有人拿起一块钻石走了。
抢金子的那帮人并非没有能力抢钻石。而是:
自始至终就没有人告诉他们有比金子更值钱的东西。
钻石思维就是说:你拿在手上的其实是一堆钻石,但因为没人强调它的价值,你也不知道它的价值,直接给浪费了。
实际上,上大学我们所学的那些知识就是钻石,但是学生时代的单一思维,总让我们误以为学它们就是为了考试,得分。
没想着联系实际,不接地气,这钻石自然发挥不了巨大的价值。
02
钻石思维的应用
有人说,这就是胡扯!高数,英语这类知识怎么联系实际?
(1)概率论-自媒体
高数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概率论。
像现在做自媒体,有很多人因为偷懒,就想着只发送一个平台,包括过去的我也是这种思维。
造成的结果是,传播渠道有限。
比如只发公众号,公众号是私域,不会被多少人看见,那文章质量到底好不好,其实很难有一个评判标准。
如果多发到其他公域平台,带来的曝光度会更高,好的文章就会被更多的人看见,你的读者也会越多。
给自己增加被看见的概率,这就是概率论的一次应用。
(2)概率论-做事的方法
吴军老师也曾说过,从概率中,可以学到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假如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是20%,很多人以为重复做这件事5次,就一定能成功。
事实并不是。
如果95%的概率视为成功,那这件20%成功概率的事,需要重复做14次。
换句话说,你只要把这件20%成功概率的事,重复做14次,你就有95%的概率能做成。
公式如下:
做一次失败的概率为:1-20%=80%=0.8
重复做n次至少有一次成功的概率是95%,就相当于重复做n次每一次都不成功的概率是5%,
重复做n次都不成功:80%^n=1-95%=5%=0.05
n=log(0.8,0.05)=13.42
所以重复做13.42次,你成功的概率能达到95%。
如果想达到99%的成功概率,那么要重复做21次。
这些都是概率论的应用。
(3)数据思维
与此同时,本周还有一个特别哇塞的“数据思维”,学会了可以减少你90%的阻力。
“2秒钟做一下,行不行?2分钟,做一下,行不行?”
比如我经常记账,但这种小事,有时候会因为觉得太过简单,而选择不做,直到这周,我开始对自己灵魂拷问:“2秒钟做一下,行不行?”
动力立马就有了。
整理微信文件很懒,问一下“2秒钟转一下,行不行?”
起来扔垃圾很懒,问一下“2秒钟扔一下,行不行?”
天气晴天还是雨天,懒得关心,问下“2秒钟问下小爱同学,行不行?”
桌上很乱,不想整理,问下“2分钟做下,行不行?”
......
有意思的是,我的大脑像是立马拿到了执行命令,立刻动了起来。而不再是过去的思维,“等整点吧/再半小时吧/等我休息的时候吧......”
(4)英语-回头看
再说说英语,有的人说我又不做英语相关的专业,它又有什么用?
早前,英语书上就有过乔布斯的一篇文章“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翻译过来就是“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里面还有一些很经典的话:“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翻译的意思就是:你在向前展望时不可能把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把它们联系起来。
在我毕业后的快两年的复盘中,也深深体会到了它的含义:你得不时地回头去看过去的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热爱,自己的价值观!
我站在2022年的肩膀上,去看2021年,就会发现为什么我最开始做搞笑视频,会坚持不下去,因为我认为传递快乐并不能有效地改变别人的生活,但传递有价值的内容可以。
文字是有力量的,它应该是一张网,可以把你托住,让你够得上你想要的生活。
前期最开始我写公众号很痛苦,我不知道为什么。
但现在我可以给自己解答,因为当时的我一味地追求“日更”,穷尽了自己毕生有限的知识,后来写得内容越来越没有信息增量,阅读量上不去,也没人留言,日更虽然感觉很酷,但却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渐渐陷入一种死循环:没人看——随便写——随便写的内容能好到哪去,继续没人看——随便写......
我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如此糟糕的系统,却不自知,这就是一种灾难。
而当时的我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因为没有【数据思维】【回头看】的习惯。
(5)为什么要有【数据思维】
毕业后,我发现我佩服的大佬们都有一个非常棒的特点,就是数据思维。
粥左罗老师因为经常研究文章数据,可以做到下笔的那一刻,就能明白这篇文章预计会有多少人看。
刘润老师也喜欢跟数据打交道,他的时间规划不会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年初就开始根据自己的能力,安排全年计划,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做到心中有数。该推掉的聚会会毫不犹豫地拒绝。
张萌萌姐也是数据达人,在她的日常安排中,她会不停留意哪些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哪些事是偶然发生的。然后想方设法把经常发生的事情缩短时间,比如化妆,洗漱,穿搭,她每天用15分钟就轻松解决。
这样就可以比别人多几十分钟做其他事。
因为是固定的清单流程,通过时间,直接变成自动化的本能,做事不靠意志力,全凭本能。
(6)为什么要【回头看】
因为我们的认知在不断成长。
就我刚上大学那会,觉得“只要是网页上出现的东西,就都是真的。”
当时还没接触自媒体,只看着一些头像很像官方的账号,发了一些文章,说谁谁谁不够好,我就信了。
很傻很天真。现在我当然不会那么想了,我会去仔细思考源头是否正规。
举个例子,打疫苗的时候,我感冒了,能不能打针?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回答不行。但实际上,打疫苗不管你是不是感冒,只管你有没有发烧。有发烧不能打,没发烧有感冒还是可以打的。
包括现在,其实我发现很多人还是存在这样的误区。
比如微博之前有人说,打了疫苗不能洗澡。
你听到别人这么说,是立马转发家人群还是去查一下信息的真伪?
我第一反应是去【丁香医生】查,里面一堆权威医生,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答案。
答案就是可以洗澡,但不要对打针的地方使劲戳。
包括我这周有点惨,喝热水把自己大腿给烫伤了。
最后处理方式也是一边冲凉水,一边搜索丁香医生发过的文章,来指导自己怎么更好地去处理伤口。
其实我吃过这方面的亏。
小时候,在江苏因为气候寒冷,我特别容易冻疮,我妈关心我,听了别人的土方子,给我倒了特别烫的热水,说把手伸进去就能好。实际上是,手烫得通红通红的,像个猪蹄。(事实证明这办法就是错误的)
没办法,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啊。
以前口腔溃疡,阿姨也是关心我,听了个土方子,说拿盐撒嘴唇会好得快,我也是死脑筋,偏偏这类方法记得特别牢。
于是小时候的我,常常拿着盐对自己的伤口撒上去,还安慰着自己“长痛不如短痛”......
直到遇见大学舍友,才终止了【伤口上撒盐】的愚蠢行为。
所以我现在格外得注重方法是否有用,是否真实可靠。因为很多人说,不代表是专业的人在说,他们随便说,当不得真。
03
相信你学的是“钻石”
通过这些例子,你是不是理解知识的重要性了?一旦把它们丢进你的现实生活里,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包括现在毕业后学习一些课,我发现自己也有很致命的一点,那就是不够相信。
有些课我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听的,听完的效果自然没有别人完完全全相信课程的价值来得好。
比如你学了一门思维导图课,你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锻炼自己的思维对吧?那你既然觉得它能锻炼你的思维,为什么学完后就没再用这个技能?
比如我听一些小伙伴学写作课,会说没效果。但我个人却觉得很有效果,为什么?其实很简单,我相信写作课的意义,就是来迭代我的写作能力,那些被精选的优秀作业,就是有优秀的点,就是我要学习的。
对方可能因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一些结果,并没有那么相信,所以我全身心投入,与对方将信将疑听课写作业效果完全不同。
这就是对知识的敬畏。
如果相信自己学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钻石,那么发挥出钻石的价值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