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碎碎念|读《红岩》1--5节:两个人物与启示

被捕后的太过悲壮,也没有看完,估计要分时间看,这是一种更真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先将前面一部分的想法写下来。

一,读此书的意义

第一点当然是教育意义了。《红岩》已经是中小学生必读课本,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之一。

这完全是有必要的,我们应该把红岩的斗争精神传递给更年青的一代。现代社会没有了白公馆、没有渣滓洞,世界形势却更复杂。红岩中塑造了许多英雄形象,对孩子们的性格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我还认为不仅学生们应该看,党、员干、部们也应该来好好读一读。各类会议不仅要有工作总结报告,也要更好的明白何为党、性,红岩它是一部“信仰的启示录”。

第二点,写作方法的学习。一直以來“江姐”、“小萝卜头”的形象很是深入人心。语文课本上读过,电视剧里看过,所以就让我忽略了《红岩》这本实体书。

或许我心底以为,它是本意识形态的小说,应该就是贴在墙上的标语样式,没有太多的可读性。现在读了书后发现这种想法错的离谱。

当我翻开书,一股民国年代之风就扑面而来。作者用朴实干脆的语言文字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一个人物,自然而然的引出另一个人物,毫无生硬做作之感。这正是我喜爱的。

人物的性格也是多层推进,没有将“好人”、“坏人”脸谱化。另外我们又能从那些简单明快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获得共鸣,让读者和书中的人物产生强有力的力量连接。

我为什么说力量连接,我觉得《红岩》的文字表现出了一种诗与哲学相结合的美感。有人说诗是告诉人们有什么,为什么,而哲学能让人明白怎么办。

《红岩》它的故事是真实的,因为真实,因为朴实,让读它的人有了诗一般的沉静心。而书中人物纯正坚定的信仰,又给人们带来坚韧的力量。

这种外放可行的力量比哲理还能鼓舞人,哲学有时还太过玄妙,让人迷惑,不会像它如此的刚健。

所以当人们弱软迷茫之时,来读几页文字,就会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体会。



二,两位人物对比:甫志高与成岗

《红岩》中,第一个出场的是一位青年工人余新江,他去见沙磁区委委员:甫志高。看到这个人名,我紧张起来。我记得真实历史中有个叛徒姓高,难道就是这个人吗?那么余新江就很危险,开展的工作会不会遭到破坏?

我一边看,一边为后来配合甫志高工作的同志担忧,同时还觉得奇怪,因为看不出甫为何要背叛,也许受不了酷刑,我想。

甫志高现在是银行职员,他有妻子,家里收拾的整洁干净,各方面的表现好象都很符合他的身份。没有超出我们看电视剧的想象。

他热情周到,性格温和,关心同志,党布置的任务能积极的完成,这一天也非常高兴的接收了另外增加的工作。而且他有基层工作的经验,认真帮助业务不熟的店员,他的实际方法不少,有着热烈的革命思想,很得年青店员陈松林的尊敬和信赖。

他有用不完的力气,他想为党的胜利作出更多的贡献,他知道胜利真的就要到来了,他说;“我们地下党人就要苦出头了!”这样的人为何会叛变?若说受不了刑,地、狱也不是一天到达的,我想知道他要底有何性格缺陷。

前面我真的很难看出他的弱点,然后故事转到陈松林在重庆大学的活动,他遇到了一些学生和其他年轻人。其中有一位女同学叫成瑶,跟随她的脚步我认识了另一位地下党员:成岗。

通过对成岗的描写,我才真正明白了何为真正的党、员,也更多的理解了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些冲、突。

我们先来看看成岗同志的性格和行为。

他关心妹妹,但妹妹有了不成熟想法时,他也会严肃的批评;他热爱工作,喜爱和工人们呆在一起搞研究,但党需要他开展新工作时,他宁肯被误会也远离了曾经的战友;他很谨慎,在组织撤退后,耐心的等待新的时机,他从心底相信组织和共事的同志;

成岗在从事秘密工作——印刷《挺进报》时,只能和上级单线联系,但他并不觉得孤单和苦闷。他觉得为党工作是快乐的,新工作要求更严格,自己的责任就越大,就更要谨慎小心,不能有丝毫的错误出现。

他严格遵守保密工作条例,同时为了不浪费蜡纸,他默默地钻研技能,从而减轻其他同志的负担;为了减少工作人员,防上暴露,他白天上班,夜晚印刷报纸以外,还学习了刻写技术,研究出了新的脚踏平版印刷机。

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甫志高,这才发现他犯了不少的错误。

当他讲出“苦”字时,就说明了从前他内心愁闷不安过,现在胜利在望,他的急切就像掩饰过往,因而迸发出和年青人一样的激情,他大声的兴致勃勃地诉说,好像这样能忘记曾经的软弱。而在这一过程的,他忘记工作守则,只凭感情用事,只为证明自己。

激情、激动肯定是允许的。当成岗的组织关系长期断开后,他也苦闷焦急。当他和许云峰联系后,他激动,“猛然抱住……泪水涌流出来”;当他知道江姐就是刻写钢板的同志,望着江姐手指上铁笔磨伤的痕迹时,“一股火热的、强烈的激情,立刻涌上他的头”。但他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小心谨慎,把党和同志放在心上。

甫志高又是怎么做的呢,余新江明白的告诉他:“联络站必须和群众工作分开”,“书店宜小,开成灰色的,不要卖进步书籍”。他根本没有听进去。他想的是多多表现。

联络站应该大隐于市,不受人注意,可是该隐藏行迹的陈松林却成为甫志高“学运”活动的联络员。他还想扩大书店,办刊物……

当然这些我并不是一下子就看明白的。第四章江姐提出他应该找个力夫时,我觉得他太会说话,显得轻浮,不像个四十岁、有多年地下工作经验的人,耍小聪明,爱现也许他很不安,才会屡屡犯错。

看到第五章,又有一段文字“陈松林很难忘记甫志高当时兴奋的神情,他是那样有把握地竖起指头,得意地问:‘如何?我眼力不错吧?’”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一个完全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他只想证明自己的重要和高明。是不是和现在的某些人特别的象?

我想前面也许早有了这样的描写,而我没注意到。

所以我回头看了第二遍,尤其是关于甫志高的,原来他早早就露出了破绽,多次打断别人的话语,激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说明什么?做人不是靠演讲,我们看一个人不能看他怎么说的,一定要看他是怎么做具体事情的;还有的人,也好像做了许多事情,这时我们还要分析分析事情完成的效率,有没有达成所计划的目标和结果。

三,关于现代社会的一些想法

一,工、人、阶、级,我认为现在不是指工厂里的工人,而是特指一切具有“工匠”钻研精神的人们;应该是指一切,遇到困难“站的出來,顶的上去”的人,这些人才是中国的精英,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才是人民群众的依靠。至于那些只会呱呱叫的人算不上社会精英。

比如这次疫情中,在研究室里研究疫苗的科学家,研究智能科技的人员,奔跑在一线的医护、党员、干部、社区员工、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所有民众,还有许多的志愿者……

二,现在社会上,为什么总会有一些人胡乱的指手画脚,有些还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人,总是看不到国家的努力和发展,用我家老奶奶的话讲:“现在日子多好呀,我呀,我要活到一百二十岁。说瞎话的人……”

可是为何有人看不到呢?不由想起一句话:“革命未到的时候,是多少渴望,将到的时候是如何的兴奋,仿佛明天就是黄金世界,可是明天来了,并且过去了,后天也过去了,一切理想中的幸福都成了废票,而新的痛苦却一点一点加上来了。……”

这怪谁?也许除了社会和他人,也应该想想自己心性中的弱点。别的人就耐的住寂寞,在坐冷板凳时做好自己的工作,有需要时就能走上前去。有的人却想错了,走错了。一步错,还不怕,就怕步步错,最后毁了自己,成为可耻的叛徒。

三,在有些事情要不要报、复,动、武解决,共、产、党是谨慎的,因为要为人民和国家负责,但绝对不怕流、血和牺、牲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指的是“当着我们正确地指出在全体上,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我们信任我们的国家。

(本来题目是两个人物,两个感情,写的太多,卡的慌,就先这么多,明天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4.3碎碎念|读《红岩》1--5节:两个人物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