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宰相

在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宰相叫做姚崇,他为人刚正不阿,在京为官几十载,从未做过违背本心之事,他的一生政绩颇丰,为无数后人所敬仰。他不仅有着治世之才,对待人才也很是赏识,从不在乎自己的地位是否会受到后人的影响,只要是有为官之才能,就会用心栽培,魏知古便是他一手提拔的人才。

姚崇在官场上是一帆风顺,但他最近却因一些家事而感到焦头烂额,原因便在于他的两个不务正业的儿子。他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为官,因才学不佳,心思也不在政事上,因而并没有做出什么实绩,混到了一个微末的官职,却不甘于此,总是向往获得更大的权力。

今日,他收到大儿子的家书一封,上面写到:“父亲,我来洛阳多日,已有不少建树,望能早日回京替父亲效劳。”

在家书下面还有一张是同僚写给姚崇的书信,上面全是关于自己两个儿子在洛阳敛财谋权的事迹,一字一句都是对他们二人的控诉,看着两个孩子在洛阳做的那些损害民众之事,和那封希望得到父亲提携的家书,姚崇感到无比的心烦意乱。

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才疏学浅,没有为官的本事,但却没想到他们脱离父亲的掌控后却变得如此顽劣不堪,就连寄回来的家书也没有一句实话,只是希望父亲能在政事上给予帮助罢了。然而姚崇深知在其位、谋其事的道理,身为宰相就要利国利民,不能以权谋私。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只要他们不是为官的可塑之才,对于他们想要借自己之力平步青云的想法也依旧会置之不理。

这时,正值吏部尚书魏知古奉命前往去洛阳一带考察当地官员的政绩的前夕,魏知古此前深受宰相姚崇的提拔,因此想要回报这份知遇之恩,于是在离京前,特意到姚府辞行,不料姚崇却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淡。

魏知古不明其原因,只好告辞离开。魏知古到达洛阳后,姚崇的两个儿子以自己的父亲对魏知古有恩为由,私下和魏知古相见,想要借他的力量升官发财。魏知古自然也对这二人有所了解,深知他们在洛阳为官的政绩平平,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但想到他们是姚崇的儿子,便起了恻隐之心,面对姚崇之子希望魏知古向皇帝进献美言的请求,魏知古还是勉强答应了。

当晚,魏知古便写了在洛阳的考察奏折,其中不乏有对姚崇二子过实地称赞,写完后,他看着眼前的奏折,虽然有违本心,但他还是差人将奏折送往京城。看着奏折即将被送到唐玄宗面前,魏知古便感到内心惶惶不安,但他依旧认为几句美言虽夸大其实,但并无大多影响,也就不在意了。

玄宗皇帝在收到魏知古的奏折后,见魏知古极力赞扬姚崇的两位儿子,不免感到意外,若是姚崇在洛阳的两个儿子真有如此的才干,那么继续待在洛阳岂不可惜。于是玄宗皇帝当即便宣姚崇进殿,想要探一探姚崇的口风,玄宗皇帝对姚崇说道:“今日朕收到一则上奏,其中有人夸赞你的两个儿子很有才干,在洛阳取得了不错的政绩,朕有意提携他俩,爱卿意下如何?”说完便等着看姚崇作何反应。

姚崇自然清楚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水平,于是坦然地回应到:“我这两个儿子自小便才识平平,又不善理政,没有治世之才能,实在不足以提拔。”

唐玄宗对姚崇如此回应感到诧异,但见姚崇似乎所言非虚,顿时明白奏折的内容有所不实。见姚崇又如此秉公办事,毫不徇私情,便十分欣慰地说;“既然如此,那便是魏知古徇私妨碍公事,他既辜负了你对他的教导,也失了我对其的信任,不能就此姑息,看来只有罢免他的官职以正朝纲了。”

姚崇听闻此言便复奏道:“本是我教子不严,我身为儿子的父亲,他们犯的错必然有我教子无方之过,臣罪该受罚。如果陛下因此事贬了魏知古,那人们就会认为他是当了我的替罪羊了。”

听了姚崇的反驳,唐玄宗对其更加赞许了,不推诿责任,理性的处理此事才是宰相该有的态度,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书。姚崇的美名也就此传开,对后世影响深远。

当魏知古从洛阳归来后,得知自己已然由吏部尚书改任工部尚书,虽不知其中的细节,但对此事的大概缘由他的心中已经了然。

回京不久后,魏知古再次前来拜访姚崇,他将自己曾为姚崇儿子献言之事悉数告知姚崇,姚崇虽知一切缘由皆因自己的二子所起,但对魏知古纵容的态度仍旧感到不满。魏知古到现在还依旧不知悔改,对滥用私权之事毫无悔意,让姚崇对他感到失望,于是姚崇非但没有给他好脸色看,当即毫不客气地将魏知古请出姚府。

魏知古见到姚崇竟是如此态度,内心大为震惊,他此刻才明白自己的行为和姚崇的清廉思想已经背道而驰,他早已在往日的友人面前犯了大错,他自己所以为的回报对姚崇来说其实是枉费了他当日的提携之恩。

魏知古当初得遇姚崇就像千里马遇到伯乐一般,因此他一直对姚崇有着崇敬和感激之情,他此前也一直仰慕姚崇的学识,在为官处事方面向也处处向姚崇学习。姚崇的才干和品行一直是魏知古所倾佩的,但如今他才明白姚崇清正廉明的气度和刚正不阿的信念才是自己所不能及的,他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的浅薄。

魏知古自以为在官场有所成就,但却将为官最根本的清廉二字抛之脑后,他为此感到十分惭愧。自此以后,魏知古感到自己无颜面对姚崇,虽然他已幡然悔悟,但面对大公无私的姚崇,他仍然感到自愧不如。

离开姚府时,他不禁回过头望一眼姚府那紧闭的大门,他明白自己再也不能踏进这座府邸了,因为自己的愚昧而丧失一名挚友让他感到无比哀切。

不久后,魏知古便染上了重病,他在人生最后的时日思量着自己起伏的一生,回顾自己数十载的仕途生涯,虽然他这一生为国为民,做出了无数的丰功违绩,但以不实之言上书却违背了自己的德行和情操,成了他一生最后悔的事,他实在不敢称自己为忠厚贤良之士。若是有来世,必要做一个廉洁奉公的人,留得一身清白在人间。

带着无尽的悔恨,魏知古最终因病去世了。

魏知古去世后不久,山东地区突发蝗灾,姚崇力劝玄宗皇帝捕杀蝗虫,以减轻灾害。但文武百官对姚崇的谏言却提出了质疑,百姓也因惧怕蝗虫而不配合,面对这样的局面,姚崇依旧力排众议,最终将灾害降到最小的程度。姚崇因此次振灾有功而荣宠加身,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丧失本心,依旧过着清贫的生活。

姚崇从不奢靡放纵自己,除了处理政务,他唯一的爱好便是吟诗作画,游览名山大川。他对待百姓的态度也数十年如一日,若是出门遇上穷苦的难民,他不仅会将自己的钱财赠与他们,还会给他们集中安排住处,帮助他们谋求生计。

面对德高望重却依旧过着节俭生活的父亲,姚崇的二子对此十分不理解,也不看好父亲清廉为官的态度。在他们看来,既然生于富贵之家,就应该锦衣玉食,以享乐为生,那些穷苦百姓的水深火热与他们并无干系。

他们仗着姚崇之子的身份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游走在一众纨绔子弟之间,不断结交权贵,四处行贿,面对穷苦的劳动人民,他们以权压人,压榨百姓以谋求私立。他们近日的所作所为和过往的行径也渐渐传到了姚崇耳中。

虽然姚崇早已知晓二子资质平庸,才学平平,对他们取得政绩早已不抱希望了,但面对行为失俭、扰乱法纪的两个儿子,姚崇依旧深感悲哀和失望。奈何自己一生清正廉洁,却要因为教子无方而留下一生的遗憾,姚崇认为这都是因为自己的失德,以至于姚崇在本该安详的晚年却过得郁郁寡欢。

在临终前,他特意将两个儿子召回府上,告诫他们:“我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疏于对你们的管教,以至于你们沉迷于世俗的欲望中,我希望你们能尽早醒悟,不要深陷泥潭而不自知,此后清白做人,好自为之吧。”

面对姚崇对他们的殷切期盼,二子却毫无悔过之心,依旧放任自己随波逐流,但他们的愚昧无知也终将害了自己的一生。

不久后,姚崇也因病去世了,虽然他对儿子的教导是失败的,但他对后人的警醒却是无比深远的。至于姚崇二子的未来如何,想必也不必多言了。



昊辰山人写于2023年正月十六




宰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救世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