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兄弟登高处——读《诗经·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中华民族极看重家庭,家庭观点很重,凡是重大传统节日都会举家团圆,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阖家团圆才是欢度佳节的最好方式。但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由于生计、求学、战乱等限制影响,一些家庭很难团聚,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并没有让乐观的热爱生活的中国人对家庭失去信心,反而更加珍惜每一个在一起的日子,思念在远方的亲人,更加期盼分别后的团聚。

《诗经》中好多诗歌看似总是一位抒情主人公,其实在咏读中,你会发现诗歌中有时空阻隔的不同的画面,就如同影视艺术中蒙太奇手法,虽然天南海北,天涯海角,但是同样的思念,此心同彼心,这也是诗歌中“对写法”的妙处,即反处着墨,更显深情。钱钟书先生称为:“分身以自省,推己以忖他;写心行则我思人乃想人必思我。”这首《陟岵》亦如此。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登高必抒怀,因登高后眼界高远,视野开阔,游目骋怀,不受外物拘束,由外及内,心情也自由飞翔,此时的自己与往日的自己是不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直抵内心真实的自己,潜意识的思绪大大得到解放,淋漓畅快高呼。更何况高呼之人是一位历经苦难奔波,朝不保夕的行役之人。从军戍守,常与战争相伴,时刻会见到死伤,也做好了死亡的准备,这样的人更加珍惜生命,超过常人百倍的思念亲人。可想而知,面朝家乡的方向,不免想到父母双亲和兄弟,怎能不悲怆?对着高山高呼:“爹、娘、哥哥”,空山回应,青云传情!

似乎相隔万里的父母听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的呼唤,也在连忙回应,也或许是行役之人也听到父母的答应。“嗟”,再普通不过的语气词,“哎”,再平常不过的一句回应,胜却千言万语,又最能击中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读到这里,我的鸡皮疙瘩顿起,眼睛也湿润了。没有什么话比得上这声回应,久久分离后再次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爸爸”,能听到这声回应,真的是最幸福的。如果世上再没有这声回应,那心里最酸楚的,前所未有的孤独感阵阵袭来。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母爱如水,长流不休,父爱如山,深沉安稳,自古如此,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深的爱,他们对远方游子时刻挂念,心疼他。但父母亲的爱,又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前段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文章,母亲的爱是无法获得的,是天然的。而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可以带给你理性的。父亲嘱咐儿子:快快回来不要有任何延迟。母亲叮嘱儿子:不要忘记父母亲啊!感性与理性,刚与柔,共同为孩子构筑温馨的避风港——家庭。这样的嘱咐,不会厌弃的,听了会暖心舒适,有人牵挂你,多幸福。百岁老人从别人家的喜宴拿回糖果递给自己的也已经年过九十的女儿,这多么幸福,有父母在,你任何时候都是孩子。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血脉相连的兄长,也会挂心弟弟的安危,“无死”,兄弟是父母赐给你最大的陪伴,除了父母,你可以完全依靠的就是兄弟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定要安全回来,兄长更加明白边疆生活的苦难和凶险,与自己的对话没有任何隔阂,没有任何婉转,所有的功劳都不重要,只要你活着回来,又是心贴心的回应。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多少台湾游子念着家中的父母兄弟,他们在台湾建了好多“眷村”,眷恋着家,眷恋着骨肉血亲。多少父母至死也念着,保佑企盼儿子平安,可是到死再未见到自己的儿子。

最近南方水患不断,数千江西游子听到家乡有难,放下一切,纷纷返乡和父老乡亲共进退,谁家儿郎不是父母的心头肉,但是国有愁,家有难,来不及想到一己安危了。有国才有家,小家铸成大国。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遥知兄弟登高处——读《诗经·陟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