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斋随笔」 育儿如投茶,有序毋失宜

谈天说地,有“贝”而来。光影之间,方晓冷暖。大家好,我是天贝兄~

虽然我平时不怎么饮茶品茗,但也曾去过一些盛产茗茶的地方,譬如以大红袍闻名于世的武夷山,盛产绿茶珍品毛峰的黄山,“御茶”西湖龙井的发源地杭州等等。

在这些茗茶产地,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些许投茶的方法与技巧。

投茶亦称置茶,是泡茶的重要程序之一。是将一定数量的茶置入茶杯或茶壶,以备冲泡的过程。

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甚至于说很不起眼的泡茶流程实则隐含着许多的讲究和门道。

明代张源在《茶录》一书在谈到投茶时是这样说的:“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

一般来说,不太讲究品茶之道的我们都会选择下投法,也就是先放茶叶,然后加水。

下投法最大的好处可以让茶叶在不断加热水的过程中得到充分浸润,让茶叶的每一处均匀润湿。这种方法常用于泡老茶叶,一般需要较高的水温,如此才能将茶叶的香气逐渐释放出来。

上投法是先把水倒好,再将茶叶投入其中。上投法会使茶叶浮在水面上,通常需要一定时间,茶叶才会慢慢地沉入水中。

上投法适合叶片很嫩且香味浓厚纯郁的茶。用这种方法,可以在茶沉入水中的过程中闻到一阵阵茗茶的清香。

这种方法一般不需要太高温度的水,更适合像碧螺春、信阳毛尖等这类多芽毫、身骨重的茶。

在茶渐渐下沉的时候,附着在表面上的茶毫也会在水中散开,进而使茶水口感鲜润,茶香扑鼻。

此外,在中途加入茶叶的中投法适合能够自行漂浮起来的茶叶。这种办法与上投法最大的不同是可以防止茶叶过长时间停留在水面上,影响茶叶的浸润程度和口感。前面提到的西湖龙井和黄山毛峰都更加适合这种投泡方法。

归根到底,使用哪一种投茶方法主要取决于茶的特性与生长状态。

投茶方法因茶而异,教育儿童亦是如此。

有的孩子各方面都十分优秀,每时每刻都能听到周围人对他赞赏有加。长期生活在一个被过度赞誉和夸大欣赏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逐渐膨胀,变得骄傲自大,目空一切。

这样的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是顺风顺水,顺心顺意,那么将来步入社会,遭受到一些打击和挫折时,很有可能会出现山崩地裂般的情绪崩溃和信心崩塌。

到那个时候再去调整情绪,重塑信心,事情将会变得异常困难。

因此,在事情没有那么可怖之前,在孩子最为关键的成长阶段中,适当地开展一些挫折教育,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压力和困境的存在,再加以科学有效的心理和情感引导,教会孩子自我释放压力,自我恢复信心,反复锤炼孩子的毅力和韧性,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孩子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与意志。

对于从来都没有自信心,甚至于总是成长在自卑中的孩子来说,挫折教育显然会适得其反。

面对这样的孩子,需要更多地予以鼓励和支持,要协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充分调动孩子们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认识自己、结交朋友和适应逆境的过程中健康成长,乐观开朗。

我们应该通过积极正面的情感引导帮助这类孩子找到自己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一个个切合实际的小目标,并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建立信心,磨炼意志,自强不息。

其实,每一名儿童都是一道不同种类且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茗茶,在教育培养儿童时就要像选择投茶方法那样精心考究,反复斟酌。

只有选对了方法,才能发现那些隐藏在茗茶深处的芳香与风味,才能看到每一个孩子最好的样子,才能让孩子拥有最适合自己的未来。

云淡风轻闲暇处,正是交心会友时。这里有影视作品中人生百态的理性分析,有美好生活中情感交流的真切感悟,有个人成长中前行力量的深入思考。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关注一路同行中我们的努力与成长,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颗斋随笔」 育儿如投茶,有序毋失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