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五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訚訚如也行行如也,都不及侃侃如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怎么服侍人你还没弄明白呢,怎么能去想服侍鬼神的事情呢?” 季路又说:“那么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呢?” 孔子说:“生存的事情你还没弄明白呢,怎么能先想死亡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人实际上是不信宗教的,中国人崇尚敬仰的更多的还是祖先。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态度大多还是实用主义,比如相信鬼神能够给自己带来实际的益处,例如发财报平安之类的。

中国人对于宗教没有太大的崇拜,很大影响就来自于孔子说的这句话,“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这句话是有积极的影响的,就是不迷信。因为当一个人、一个领导甚至一个国家的君主很迷信,相信所谓祥瑞的话,那这个注定是要出现很多问题的。因为很飘渺没有切实的依据,一点都不关注现实,一点都不实事求是啊。

但这句话也是有一些反面的问题的,就是物极必反。很可能会产生过度的实用主义 —— 看不到的,看似不存在的,就不相信更不会研究了。将所有的未知都定义为迷信的话,那就不会存在现在的物理科学、WiFi信号了。过度的实用主义,会使人们只局限于眼前所见,而缺乏好奇心、创造力。而且这样的价值观,也会打击到具备好奇心、创造力的人。

而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吗?《神经的逻辑》这本书中就讲到,其实我们见到鬼神,都是源自于我们大脑颞叶的放电效应。这个都是有生理学依据的,可以去了解一下。我们对于自己的大脑了解的越多,就越会明白,鬼神这些东西真的没有那么可怕。

这句话给我的启发是,好好珍惜当下,好好珍惜身边的人,活着的时候就想怎么好好活着,不要总是幻想来生,身边的人好好对待,不要等某一天失去了后悔当初。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边,样子正直而恭敬;子路则是一副勇猛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的样子温和快乐。孔子很高兴。但他说:“像仲由这样,恐怕得不到善终啊。”

子路的表现是一副紧张的模样,总是感觉有事情要发生一般,似乎总是放松不下来。现如今,我们身边也会有很多这样的人,神经很紧张,他们似乎做什么事情都会很紧张、很用力,不会轻轻松松面对一些事情。其实,这就和童年的经历是有关系的,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的疾病。至于子路童年的时候经历过什么,我们不了解,但可以知道,肯定有很多的因素,不然他也不会落草为寇。

孔子觉得子路这样很有趣,他应该是开玩笑所说的吧“子路这样,将来会死的很惨呀!”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讲:固强梁者不得其死。虽然老子是道家,孔子是儒家,但归根都是“老人家“,老人家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能够感受到很多阈下信息。阈下信息就是也的确存在但我们却感受不到的一些信息,例如:狗能听到的一些声音我们是听不到的。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感受到了一些莫名其妙,能感觉到,但说不出来的那种感觉,就是阈下信息,它们就是来自于我们不知不觉接收到的很多信息。

再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人,感觉这个人有点不太对劲儿,但是哪不对劲儿,却又说不上来。者就是阈下信息。孔子会看相吗?也会不会,但孔子一定会看人。这是孔子丰富的人生经验。

什么样的人感受阈下信息最准呢?就是有智慧的人、有人生经验的人、年纪大的人。

而孔子开玩笑的这句话,最后真的成为了子路的结局。子路死的时候,孔子说“天祝予!“,老天在诅咒我啊。

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的东西都是阈外信息,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的内容很多,也就是能够进入我们实现的东西很多,但真正能够进入到我们显意识的东西是很少的,大部分都被储存在了潜意识当中,我们根本没看见,也根本没察觉,使之变成了域外信息。而反应出来的时候,往往是在梦里,当我们大脑当中那个紧张的CEO前庭部分休息了,就在梦境中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日有所思,也有所梦。

所以,也是提醒我们,每天不要活的太过于使劲儿。如果每天都是特别严肃、认真的那个样子,实际上就是行行如也。因为如果我们对待世界、对待任何事情都不柔软,那必然是会产生很多对抗的。不如侃侃如也,用和谐去对待一切,我们的各种关系也会优化,因为我们怎样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所以,任何事情,过犹不及。不可过于懈怠,也不可过于紧张。肌肉的改变,就能带来人生哲学的改变,侃侃如也最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一五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訚訚如也行行如也,都不及侃侃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