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是一份带技术含量的工作

周末,下雨。陪孩子们在家收拾整理屋子。

一天忙下来,才发现带孩子这件事,如果真的用上心的态度去对待,这绝对是一份需要技术含量相当高的工作。

而过去其实一直是心没到位的妈妈,甚至可以说是敷衍的方式。在与孩子相处时,心还在想着其它事,因而很容易妥协,无原则,逃避,拖延等等坏习惯。而这些坏习惯更加加剧了孩子的难以管教。

今天我用有意识的状态,全天在线的心去管理孩子,就发现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有时书中的道理管用,有时不管用。孩子会有各种方法应对你,而你没有形成系统的养育理念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各种观念冲突,不知该怎么做?

这种纠结和痛苦的状态,让我不得不针对孩子的各种问题,深刻反思。

哪些问题呢?

比如两个孩子因为一个小猫的抱枕要彼此争夺,哥哥毫不退让,说是他最喜欢的小猫,弟弟呢,偏非要玩那个。我鼓励他们各想些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决定是轮流玩。但最后哥哥竟伤心地哭了,说不舍得他最喜欢的小猫。弟弟看哥哥哭,在一旁便没发话,但是眼泪也在打转。

比如叫哥哥去做作业,他会第一遍不吭声,第二次给他选项,是五分钟后做还是10分钟后做?还是在玩他的,好像没有听见!我已经开始愤怒了,但是这个作业根本不是我的,为什么现在像是我的任务一样。我才不想管呢。他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但一想到昨天开家长会,老师说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又纠结要不要管了?最后发话这是他自己的事,我已经提醒完毕了,后面自己安排。

但当今天碰到邻居家孩子,发现他们家作业已经周五就完成作业了,又觉得十分焦虑不安。似乎孩子的习惯十分不妥。到吃完晚饭,我发现他自己说去做作业了。这时我在思考,到底我是要培养一个听我的安排,周五就做完家庭作业的孩子呢还是自己选择什么时候完成作业的孩子呢?

还有弟弟,从一早上起床,就要提醒他例行各种每天的事务,他总是没有目的的随性而为。一起床要吃零食缠着你,刷牙洗脸穿裤子全没有做。帮忙做家务,做一半就不干了,还在一旁捣乱。和哥哥争抢东西是最拿手的。经常容易说的词是“我不会”,特别懒散。

习惯不是一开始就养成的。大人的影响是存在的。今天在空闲的洗碗刷鞋的专注时间里,竟然把过去一直困惑的育儿难题理清一些了:

《读书的力量》这个纪录片里讲述了关于《钱氏家训》以及钱氏后人的情况。在近代,钱氏一族出了很多的名人、有影响力的大人物,比如钱穆,钱伟长,钱玄同,钱学森,钱钟书等等数不胜数。片子里也说明了一个根源,钱氏祖先钱谬在《钱氏家训》中有写道:“子孙虽愚,读书须读"

何曾想到一个家族的传承,竟然能对后人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记得看过一个对梁漱冥儿子的采访,在节目中梁之子讲了如何管教梁的孙女的事情,说家里面完全是民主和自主的状态,不会去管女儿玩游戏什么的,是一种开放轻松式的养育方式。而他的女儿长大也很优秀。

当时对这个养育理念很信服,想着看来要给孩子多一些自由和民主。

直到如今我才明白,即使看再多的书,套用再多别人家现成的非常成功的养育经验,但是拿到自己家孩子身上,那也是白费精力,愈套越乱。纵观普通人,哪里有什么所谓的家族传承?

一个家庭的文化底蕴决定了本身这个家庭存在的问题,优点和缺点。所以在养育时,得了解自己的情况,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在这个基础上再采用不同的民主或控制的形式,在这个层面来讲,养育不是非此即彼的,不是二元化的,而是多元化的。有可能是民主和专制的结合,有的情况下需要民主一些,有时又当管控一些。有的孩子需要更多民主,有的孩子反而要管紧一点。有的方面孩子需要紧,有的方面需要松。

而这些,都是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这其实就是根据毛爷爷的《实践论》与《矛盾论》两者的结合来解决问题。

其实最欣慰的是我今天在他们互相进行内耗的争抢东西后,怒了。老母亲一怒下让他们干活去,把地垫拆了洗干净。本来他们是权威之下去干活,但干完活了,各自却收获了不一样的快乐和满足。

当我问哥哥,是看完电视后感觉更快乐一些,还是刷完垫子更快乐呢?

他想了想,告诉我是刷了垫子后更开心。果然,做家务能给他们带来成就与控制感。

如果可以,让孩子们多做一些家务,承担一些责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育孩子,是一份带技术含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