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只在这一天,人们才想起了老师(组照)

▲ 是对手,是良师,也是妈妈⬆️(摄影: Gabriel Shear)

        看过一条公益视频,大意是公车上一男子喝完饮料后将空瓶随手抛在地板,一漂亮女孩挺身而出“在车内丢垃圾是不文明的!”,扭身将瓶子扔出了车窗。

        教育的作用是指引学习的路径,训练思考的方式,如若再能养成判断的逻辑,树立怀疑的精神,培育独立的人格,那真是赚回学费。但这些能力只有遇到合适的老师才可获取,如同一块普通寻常的泥巴,在泥人张手中是大师级工艺品,而在女娲手中可以塑造出万灵之长。

▲带领小朋友们临摹名画的老师️(摄影: Gabriel Shear)

        这样的老师不会主观地告知对错,但可以引导学生辨别是非黑白。好比我无法说清金兀术、皇太极、张献忠、白彦虎到底是不是同胞,但心里还是知晓他们的本质。这位可敬的先生可能在课堂,也可能在某一本书里,或是一部戏剧里,或是一首诗词里,或是一次旅途的邂逅,或是相见恨晚的围炉夜话,或是不经意间地擦肩交臂,或是像很多不起眼的小人物,却也有让人明白大道理的时刻。

        DDT(一种高效杀虫剂)和石棉,在长期使用后发现了大量不可逆的问题,现今均已禁用,前者的发明人还曾获得过诺贝尔奖。不可否认,某些发明或发现一开始有其积极的一面,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在某一个时间单位内,它们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曾造福四方,但因逐渐暴露的风险而无法继续使用,甚至还有反噬自身的巨大危害。离中国人最近的例子应该是百草枯,2020年9月25日起将在全国禁产禁用。

        饱受争议的“脑白体切除术”的发明者也曾获得过诺贝尔医学奖,现在关于这一技术允许更多专业人士去诘问、否定和纠偏;甚至也允许非专业人士表示抗议进行谴责,如《飞越疯人院》。       

        并不能因为对方顶着巨大的光环就失去质疑的勇气和能力。这是教育应有的作用之一,亡羊补牢,悬崖勒马。

 ▲接受教练指导的田径比赛小队员,教练不能入场,在观众席指挥️⬆️(摄影: Gabriel Shear)

        贾樟柯第一次见到侯孝贤时,用的称谓是“侯老师”,侯老师也不示弱,反问“我教过你?”台湾人置身这种语境一时肯定懵了。这种产生于大陆的特定敬语,可能在中国文艺界更盛,张默当年暴揍的童瑶,就是栽在了老师身上。

 ▲毕业展上与导师合影的硕士生⬆️ (摄影:Gabriel Shear)

        当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后,“老师”的含义似乎也发生了剧变,像是某些专业论坛里就喜欢这样称呼,大多时候都听不出丝毫的真诚,虽然不否认其中肯定也有真心求教的晚辈,以及德高望重的师长,但大部分人都在为这个词义的继续堕落而从背后再来上一脚。继“小姐”“同志”“靓仔”“老板”之后,“老师”也将要质变了?还是INS上的国外影友实在,一上来就是推销各种违禁产品和假货,从不叫“老师”。

▲名师与高足️(摄影:Gabriel Shear)

        今天是教师节(笔者按:本文始发于教师节当日),与以往任何舶来的洋节气相似,“天空万里无云,处处洋溢着喜悦的节日气氛”。就在不久前,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副教授郑文峰,因为在课程QQ群里质疑“四大发明”而被学生举报并曝光于网络,郑因此被校方停止教学工作长达2年之久。“四大发明”乃至据说被请出教科书的候风地动仪在世界范围内到底有多少科学价值,那是学界要去关心和解决的事情。我更想知道这几位学生的心机是否打破世界纪录为国争光了。

        作家刀尔登曾记载过一件小事,上小学的儿子回来暗示说同学们都在给老师送荔枝,他给了句“吃那么多不怕上火吗,要不我们给老师送两盒庆大霉素吧”。也许在他那个年代,还可以想象一下和老师开玩笑。今天,他可能在梦中刚生出此念就被活活惊醒,更不敢在班级家长群里发表任何质疑的观点,否则不用老师发威,其他家长们也早就一哄而上群起攻之。

         这个古老传统,我们倒是保存完好。

▲训练场上为徒弟包扎绷带的师父⬆️(摄影:Gabriel Shear)

        论及尊师重道,仅靠每年九月开学初期宏观地兴盛于朋友圈、家长群和头版头条,仅靠一个节日的浓烈渲染武火煽情,仅靠一煲煲鸡汤的反复沸腾,恐远远不够。更多时候,当从细微处见真功。       

 ▲据说画家曾十上黄山️,可以考导游证了(Gabriel Shear)

           有一次,电梯里一位妇人教育孩子的方式给我留下毕生难忘的印象——

          “你骂妹妹干什么,你个傻X!”(GS)

你可能感兴趣的:(仿佛只在这一天,人们才想起了老师(组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