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伤逝》,自由恋爱真的那么美好吗?

《伤逝》是鲁迅先生少年的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背景是五四运动期间,婚姻不自由的痛苦,与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鲁迅先生在肯定自由恋爱的同时也发现了这种自由的危机。


小说以男主涓生第一人称视角展开,他用诗意又悲伤的内心独白讲述他和子君的爱情经历。两个人既有着青年男女的柔情蜜意,又有着强烈的反对家庭、反对封建的精神。

涓生的内心是细腻的,他讲述了和子君初遇,看到她穿着裙子的时候心中的微妙感受。他们反抗家庭,然后同居。同居期间,他们养了很多油鸡。和很多爱情故事一样,恋爱和婚姻是两码事。更何况两人只是“非法同居”。很快,子君就沉浸在了家务琐事中。他们曾经一起探讨思想、探讨诗意的热情不再了,而涓生也因为政治变动而离职。如此种种,涓生发现不再爱她,开始躲避。而他们养的油鸡也和很多青春爱情片里情侣养的狗差不多的下场:子君一个人把它们吃完了。这意味着,爱情的某种意象或者隐喻消失了。

随后子君被封建大家庭带了回去,然后她在无爱的人间死去。这个结局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另一位描写爱情的大师——巴金。他的爱情剧情多是悲剧,在《春天里的秋天》中,男女主也是那种清纯的师生之恋,两人逃到了鼓浪屿。在经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后,女主被母亲强制要求回去,从此杳无音信,最终在包办婚姻中郁郁而终。在爱情三部曲之一的《雾》中,男主干脆已经有了包办的妻子,而他对女主产生了爱情。女主决定表白鼓励他摆脱封建的束缚,却被拒绝。一年之后,他得知妻子早已病逝,但女主也早已离去。

这些个故事看完后很心塞。反抗一定幸福吗?不反抗一定不幸福吗?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反抗意味着心中有着对幸福的强烈渴望。巴金和鲁迅的故事似乎在认为只要封建尚在,环境尚在,反抗的结果大概是不幸福的;起码是短暂的。再看当下,毕飞宇的小说《相爱的日子》中,两个大学生在陌生的城市互相取暖,结尾是女主给男主看手机上候选结婚对象的照片,然后和平分手。这本书中描写了大量的城市的冰冷,两个人的体温,还有大量的性,而除了这些作者自己也承认“不知道还能往哪里写”,似乎现实中很多在人才市场里求职的年轻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就是这样的。这个现实很令人失望。但人是可以自我更新的,有一句话是我以前一个朋友的签名,“知命不惧,日日自新”,这样,或许才能对抗这现实生活。反抗只是第一步,迈出第一步后,还需要继续巩固。故事中的男男女往往是争取到了自由,就失去了当时反抗的勇气。幸福自然不会持久。


最后,引用电影《青年马克思》中燕妮对恩格斯说的一句话:“想要幸福,就要反叛。”

而燕妮正是放弃了贵族的生活想和马克思一起推翻旧世界的,他们成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迅先生《伤逝》,自由恋爱真的那么美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