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戚甲玲,是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兼班主任,在某种意义上讲,我算是52个孩子的家长,50个高中生,我的学生,一个大学生,我的女儿,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我的儿子。无论是工作所教的学生还是家庭养育的孩子,都需要在家庭教育方面多多学习和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一天一天都在成长,问题也会一天一天层出不穷,所以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我有三个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当然我也在思考: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吗?
我们会爱孩子吗?
你知道孩子成长中需要什么吗?
孩子成长的需要你给了吗?给的够吗?
家庭教育学者张文质在《奶蜜盐》一书中指出孩子的成长需要奶蜜盐。
奶是指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奶是孩子来到世间吃到的第一口奶水,是见到的第一张幸福的笑脸、是母亲的爱,母亲的温暖,母亲的抱持和对视,是积极的回应与及时满足,是无微不至的陪伴。
2岁前,应该以母爱为核心,让他永远都不会缺乏安全感。
蜜是指童年幸福,才经得起社会摔打。蜜是孩子成长中父母的鼓励和肯定,是父母的接纳和认可,是孩子快乐成长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支撑,父母的鼓励会打造孩子阳光积极的内心世界。
2-6岁,以鼓励和赞赏为主,让孩子永远珍视自己,肯定自我的价值,奠定他一生的自信。
盐是指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盐是孩子生命成长中需要的智识和品格担当,是面对难题时克服一切困难去解决的勇气、锐气和智慧。盐是放手,是外推,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和自主的权利,让他去做,去生活,去感受,去体验,去锻炼。“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
6岁以后,通过约束、引导,塑造孩子发展所必须的品格和智识,包括生命安全、身体教育、责任担当、社交训练、习惯养成、惩罚教育、规则意识等。
家长朋友,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会有这样的脾气、性格、习惯和品行?孩子的长成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是他所有走过的路,经历的事,所处的环境,所受教育的总和。一个生命呱呱落地,先是来到家庭,家庭是他生长的开始,他所有的生命之初的活动都从这里展开,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点也不假。既然是老师,就需要有教师资格证,需要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学业合格才可以持证上岗。但我们做父母的有没有为孩子的到来做好教养的准备呢?有没有特意地思考和学习?说实话,我当时是没有的,那时的我没有家庭教育概念,更不会为做父母担忧,认为做父母还需要学习吗。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谈家庭教育的核心时提出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词:陪伴、阅读和习惯。今天我也从我的三个方面讲起。
(一)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一个生命的成长,不单单需要吃喝用基本的物质需求,更需要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满足感,安全感,舒适感,自信、坚定和开阔,而后者无疑需要父母也只能是父母陪伴去完成。
父母的陪伴不是简单的在孩子身边,在孩子眼前,陪伴需要沉浸式投入,和孩子积极互动,对孩子的需求及时回应。不是人在场而心缺席的那一种,有些父母,眼光停留在手机屏幕的时间会远远超出在孩子身上的时间。父母要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跟他有情感、言语、表情的交流,有身体的互动,拥抱,拉手,蹭脸,击掌,拉勾,真实的连接。不能想爱孩子的时候就爱他一下,不想爱他的时候就回避不见,或者以工作忙为由放弃陪伴教育孩子的责任。
在养育儿子时我已经有了家庭教育意识,在“教育权利一定要掌握在父母手中”的理念下,我和先生都是高中老师,平时很忙,但依然坚持对孩子的生活教育亲力亲为,自己带孩子,参与他生活的各个细节,和他聊天,一起游戏,玩耍,陪他睡前读书,教他一笔一划写字,接送他上下学。
我家住二十八楼,儿子在去幼儿园上学的一天早晨突然提议想走楼梯,大家能想象二十八楼走下来,一层楼一个拐角18登,共504登,我们母子需要十几分钟。说实话,听说要走楼梯,我有一百个不情愿,入住以来我也仅仅走过一次,是迫于赶点上班,又高又累时间又长。可转念一想:有什么不可以的?时间允许,上学还来得及,孩子愿意,再说我有的体验和感受他又没有。我积极回应:“可以呀!走楼梯!”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早晨他特别开心。第一个窗口,“呀,妈妈,好高呀!”第二个窗口,他透过玻璃向下看:“嗯,漂亮的操场快造完了!”下一层他看到邻居为了凉东西而拉扯的绳子 ,好奇地问:“妈妈,拉上的绳子干什么?感觉有点危险。”他看到有的楼层存放着小孩子的自行车,车上盖着带有粉粉小鹿图样的雨衣 ,自言自语地说:“这是谁的自行车?还穿着雨衣,奥,是小女孩的!”“妈妈,我在前面走,给你开路!”走了一会,又觉得不行:“妈妈,还是你在前面吧,我有点害怕!”“奥,好累呀!妈妈,我们坐电梯吧!”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下走,小家伙终于知道什么是累的滋味。但他想了一会,像做一个重大决定:“嘿,我是不会不放弃的!”低头又继续小心翼翼地迈楼梯,我忍俊不禁,偷偷笑着。“呀,18,弟弟的号码!”舅舅家表弟在幼儿园编号是18 ,他又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新大陆。“妈妈,我的号码是14,等会儿也会到的。”他萌生了楼层越低数越小的意识。“妈妈,这楼梯好干净,我以后不在楼梯尿尿啦!”““这儿有烟头,是有叔叔在这偷偷吸烟吗?”他爸爸有时会在楼梯处吸烟,他充当警察,逮住过多次。当到10楼的时候,他忘记劳累,“10…9…8…7…6”兴奋地倒数着,脚下像生了风。“妈妈,我们到啦!好矮!我看见草坪啦!”
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一件小事,对一个四岁的孩子,竟成了一次神奇的旅行,有观察,有思考,有感受,有表达,有推理,有想象,有数学,一路惊讶与惊喜。我不仅会想:生命在场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父母要学会放手,让他去做,去尝试,去感受,去思考,去表达,孩子在做中才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才会想表达,在说与做中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有兴趣,而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所以父母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勇敢地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允许他去尝试,不要怕出错,试错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儿童的成长比我们想象得要慢很多,它是一个不断尝试和纠正的过程。父母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陪他左右,伴其前后,观察和挖掘孩子的优势和长处,用尽心思培养他做事的兴趣,才会有做事过程中的能力和素质的养成,才会有现在的小学、后来的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终身的学习,进而才会有长大后的勤奋、努力、思考和创新。
(二)教育是慢的艺术
拿“树”来打比方,那些长得高和长得好的树,有一个共同特点,慢。生长初期都看不到它的成长,好像长得特别慢。其实它是先长根,根扎向大地,扎得越深越好。从表面看,它的确长得很慢,但是,一旦它的根长好了,后期就会长得特别好,这就是所谓的“慢慢的快”。先是慢,然后才是快,起关键作用的是慢,“慢”的问题解决了,“快”才能真正的顺其自然,并发展出个体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1)接纳与允许
父母要接纳孩子的不足够和不完美,允许孩子做他自己。为人父母,伴其左右,留守观望,必要时出手,遵从生命成长的规律,看见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应该独立自主地生长,是自我成长。
儿子小时候,好长一段时间,吃苹果无论大小,削过之后,不能切片,不能切半,更不能被别人咬去一口,否则会大哭一场,只能重新削一个完整的给他,才算安心。我通过学习知道这不是小孩子的无理取闹,也不是自私,是儿童的完美敏感期,大人一旦破坏孩子的完美预期,他会很难受。现在已经不了,苹果,火龙果,整个的时候很少了,分开吃,可以片 ,可以块,还会主动和别人分享,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姐姐、小朋友。
儿子是用很长一段时间渡过他的屎尿屁污言秽语敏感期的。只要有孩子说,他就能很敏感地接收到,并且乐此不疲地不断大声说出来,去放大,去重复,然后开心地哈哈大笑,再用试探的眼光看向你,因为他知道其他家长每每这时都会觉得非常没面子,会强力制止,大声喝斥。而我会平静地对他说:“不可以这样,这是脏话,说脏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说脏话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并且说脏话会让人变丑。”发现大人说的多了,他就知道什么是对和错,好和坏, 美和丑。
父母如果学习、思考、了解生命成长规律,就会心平气和地知道很多生命的状况和所谓的问题都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也是客观存在的生命成长内容,要学会接纳,允许一切发生,学会表达爱,多认可,多鼓励,多共情,少打压,少指责,少否定,约束引导,修理纠正。
(2)静待花开
静待花开往往是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中遭遇种种困难和困境无法解决后的自我安慰,认为静待花开就是躺平,是放任,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任其自由生存,野蛮生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犯错,状况不断,其实不是因为父母给他的爱太多,而是因为父母在给孩子爱的过程中有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最常见有两种,一种是父母在原则性问题上不能坚持原则;另一种是父母有时对孩子的需求无条件的满足,有时又会狂躁或粗暴地拒绝。比如,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怎么要求都可以,都满足。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不行。喜怒无常,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这是做父母要杜绝的。
静待花开,静的是教养的心态,做父母,要少一点焦虑和戾气,多一点柔软、温和和坚定。无论如何都必须尽为人父母的职责。作为父母,我们先孩子来到世间二十几年,是生命的先行者,是生命的长者,就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养育之术,教养之道,引领和帮助孩子在生命路上健康、阳光、快乐成长。
父母要为孩子生命之树的发芽,长枝散叶提供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还有空间,要顺应生命成长的大势去约束、引导,原则性的问题必须有建设性的意见,剩下的才是静待花开。
(三)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每位父母都有机会成为教育家。对孩子的接纳、认可、赞赏、鼓励都来自父母对家庭教育的学习,对生命成长的观察和思考。所以父母需要读书,需要学习,修炼自身,清洁内心,反察自己,开阔视野。父母希望孩子活成什么样子,自己就应该先向那个方向努力,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1)平等与尊重
父母和孩子要平等相处,父母要尊重孩子这一生命个体,说起来容易,试想我们真的尊重孩子的选择,和他平等相处吗?想过没有,父母为什么会不停地说教,因为总认为大人是对的。父母为什么会随手打孩子,因为你下意识认为他没有力量和你抗衡。这本身就是不对等,不平等,不尊重。
今年暑假,我和先生带儿子去上海,在上海外滩他固执地说:要坐双层巴士!要做轮船!第一次到,没有搭上末班车,也没有买到游轮票,一切都完美错过!但我们尊重孩子的决定,第二天早早又去,因为他的执念和坚持,一切都如愿。我和先生也有幸重新感受魔都外滩的震撼风采。我们大人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错过就是错过,不会重来!事后我感慨:小孩子的执念其实是一种毅力,一种韧劲,更是生命生长的顽强力量!大人应该向小孩子学习。
这就是尊重,尊重他的选择和决定,把小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就是他,并且和他平等、和睦相处,这样,长大后他才会有独立意识,才会有主见,因为他有自己说了算的经历,会想做事情,要做事情,才会有把事情做好的意愿和冲动。
现在的高中生,十六七岁,生命最好的年华,应该一蹦三尺高,声音洪亮,精力旺盛,生命舒展,阳光灿烂。但事实上有多少学生,问他学习怎样?还行。心情怎样?还行。同学怎样?还行。还行是一个让人很心痛的回答,行还是不行?还行就是拿不准,对生活、学习、外面的世界没有感觉,更谈不上计划和规划;没有学习的动力,更不会有来自学习的愉悦和成就。但伴随生命的成长,他的意识里知道学习重要且必须,所以会纠结,会焦虑,会失眠,心理问题就来了。高中生的很多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可能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经埋下种子,他的小时候,他的童年。
我很珍惜和大家分享的机会,因为身边有很多学生让我心疼。有学生重度抑郁,幻听,很明显的躯体症状,头疼、手抖、心慌,坐立不宁,非常想学习,但无法正常听课做作业。有学生玩手机成瘾,必须学校两天回家两天,后来干脆休学,因为来学校就难受暴躁。有学生可爱乖巧,但她会告诉你情绪来时总想用小刀自残,质问自己为什么是个废物。我去了解家庭,母亲强势爱唠叨;父母经商疏于管理;父亲对她和弟弟不公,粗暴无理。每一个所谓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和父母。
谈到平等和尊重,还有一个惨痛的案例,就发生在我们周围,也是近期。一个孩子tl后报警。第一跳,由消防员救起,生命无碍,安全,有惊无险,所有人舒了一口气。救起后的母子相见,除了母亲声泪俱下的说教训斥,还有当众扇过去的两个耳光,孩子再一次依然决然纵身一跳,结果可想而知,这一次一个鲜活的生命真的嘎然而止,所有人惊吓,惊呆。所以父母一定要蹲下身,放下身段,和孩子真正平等相处,用儿童的视角去看他周围的世界,用儿童的立场去感受他的生活,尊重他,共情他,了解他的真实感受,满足他的真正需求,以客观的心态陪伴成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进步。有教育学者说,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鼓励。
(2)学习与思考
儿子有段时间很喜欢去其他小朋友家玩 ,和睦相处,合作愉快 ,玩得很开心,但是让他邀请小朋友到自家来玩,那是不允许的;把玩具分享给小朋友,也是不允许的。为了不让小朋友玩他的玩具 ,甚至非常排斥小朋友到自家来。如果出于特殊原因,在不知情时,小朋友到访,他会很急切地向大人求助,帮他把玩具屋的门关上,锁好。我问他原因,回答是怕小朋友把玩具弄坏,玩完不收拾,弄得乱七八糟。
不和小朋友分享玩具这一现象,很长一段时间困扰我,很苦恼。我会悄悄问自己:“这是不是小孩子自私的表现?怎么办?”在读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后知道儿童有物权敏感期——小孩突然有对事物的所有意识,即物权意识,他的玩具是他的,他所有,不愿和别人分享。儿童的这一现象可以同理大人,比如:你拥有自己的爱车,而你的闺蜜未和你商量 ,拿走车的钥匙,把车开走去兜风,我们是不乐意的 ,很不开心。这不是自私,也不是不愿分享 ,而是物权意识。再比如:即使你名下有多套房产,也乐意与好的兄弟姐妹分享。同理我们的孩子,现阶段玩具之于他,就像爱车、房产之于大人,不愿分享不是自私,是物权意识。这些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是学习的力量。父母有科学的认知,就不会随意给孩子贴各种标签,戴不友善的帽子,给出缺乏家庭教养的定义。
前几天公众号浪哥英语报出:重庆一位父亲吐槽考上985名校的女儿,房间似猪窝,愿出20万倒贴。根据父亲描述,女儿19岁,身高1米63,是个不折不扣的美女。优点也不少:脑袋聪明,有艺术细胞,作文拿过全国大奖。但是性格冷漠无情,自私自利,攻击任怂爱她的长辈,用钱无节制,不会做家务,不会收拾房间,不喜欢和父母交流,在家喜欢关上房门自己呆着。父亲评价女儿除了长相和学历外,其他一无是处。
父亲吐槽女儿的这一案例很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父亲口中一无是处的女儿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她是怎样长成这个样子的?谁的错?孩子的错?父母的错?家庭的错?学校的错?反正无论怎样,错总会有出处的。
我们理智而客观的分析:
房间似猪窝,作为父母在小时候有没有放手,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有没有教她房间里的东西要整齐摆放?不和父母交流,在孩子小的时候有没有陪伴她左右,和孩子有亲密的情感和语言互动?在她需要父母,粘父母,和父母喋喋不休的时候,父母有没有积极回应,及时满足?任怂长辈,冷漠无情,在孩子认知初期有没有向她灌输尊老爱幼的思想和意识?有没有让她体察来自长辈的关爱,长辈生活的不易与艰辛?花钱无度,不知节俭,孩子小的时候有没有财商的引导,有没有金钱意识的培养?有没有告诉她买东西需要钱,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付出才有回报?有没有让她尝试过为所需所要付出劳动和汗水?细想想,如果一切都没有教过,也就是没有给她学习的机会,不会生活,不会交流,不会相处,不会节俭,不会共情就很正常了。不要说这么大的孩子应该会了。就像我们大人,多少爸爸会洗衣服,会包水饺?多少妈妈会吸烟会喝酒?不会,是真的不会,没有学过,没有给学习的机会。同理到孩子,无论年龄大小,所以父亲口中的一无是处归根都来自家庭教育,来自父母的教养。
再有:脑袋聪明,有艺术细胞,作文拿大奖,考取985院校,长得又漂亮,这不就是大家心目中别人家的孩子、常人概念里的优秀、学霸、人中翘楚吗?所以怎样才算教养的成功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只看学习,只看成绩,只看分数,过于功利的成功学把孩子养成了低功能生活者。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会向你努力的方向成长。你想让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你先拿起书本来读,你先学习;你想让他不玩手机 ,你先把目光从手机屏幕上移开,把手机收存,仅供通话;你想让他尊重孝敬父母,你先尊重孝敬父母,尤其对象的父母,他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你想让他积极上进,你先向阳而生,正能量满满……所以父母只负责努力活好自己,自然会影响孩子,也就是言传身教,并且身教大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能量守恒定律,大家是知道的,是普遍适用于万事万物的规律。传说中高尚又高尚的爱,和现实中庸俗又庸俗的钱,流转的原理是一样的。假如我要借钱给朋友或干脆给他点钱,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我口袋里得有钱。如果我的银行账户上和现金流转均为零,甚至是负数,请问,我怎么拿得出钱来资助他人?爱的道理也一样,一个孩子对他人,对社会有善意,其实也是一种能量流转。在孩子生命中,有人给他倾注足够多的爱与善意,我们把这种爱和善意比作钱,意味着这个孩子会拥有足够多的存款和现金,他就可以随心挥洒,举手投足间,洒向人间都是爱。所以说童年时给够了,孩子的一生都不会缺爱,他会生出更多的爱传递给他人。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健康、活泼、阳光,勇于探索未知的事物,无论遭遇什么样的事情,都能乐观面对;而有的孩子却总是自卑、消极、阴暗,不敢去挑战有难度的事情,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变得畏缩不前。这两种全然不同的生命状态并非天生而来,而是和他们打开生命之门时父母的应对方式有关。正如河合隼雄所说,父母也存在有益和有害之分。
没有谁,天生就是最好的父母,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养育之责,贵在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孩子的成长黄金期只有几年,错过将会终身遗憾。我们知道,再多的钱财,都弥补不了孩子缺失的爱和陪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挣钱,不去管教,等孩子长大,你辛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敌不过他败家一年。
教育学者张文质指出,一切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来自童年,父母要去认识和理解缓慢又漫长的童年。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童年的问题是人一生的问题,一个人的病,病根若是童年,恰恰是最难医治的,童年的伤痛可能需要一辈子来治愈。不同的家庭会养育出不同的孩子,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都会遇到不同的教育问题。孩子一天天成长,教育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所以父母是永不退休的职业,是一辈子的事业,需要我们持续地学习和思考。
最后用纪伯伦的诗和大家共勉!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