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雨 节选

什么是通俗文化。比如小说、电、电影、戏剧、网络剧,还有流行音乐与线上游戏以及漫画等。

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相当重要的文化元素,汉字书法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字内容,还包含了绘画艺术。但长久以来,书法艺术仅作为平面、静态的艺术展示。一般而言,坊间书法展无非就是将挑选过的书法作品静态地陈列在美术馆里供大家观赏。此种书法固有的陈列方式,造成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缺乏直接的互动。因此,我想借由戏剧形式的镜头语言,去重新诠释书法的魅力,突破传统书法的书写表现,然后在观众的观看体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再对书法艺术感到疏远,延伸书法在这个时代的生命力。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极致艺术,在世界绘画史上,它是独特的视觉绘画艺术,也是中华文化中相当重要的“养分”。书法在中国古代已是一门很成熟的艺术,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做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在《书议》中称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他所谓的“无声之音”指的是书写章法的对称、穿插、呼应、断连,犹如一首旋律优美、动人心魄的乐曲。

在书法作品里,墨色的浓淡,字形的曲直,以及运笔的流畅度,书写的规律与变化,还有书法字体在整个书写空间里的书写美感及形式等,都可作为鉴赏书法艺术的一部分。因此,欣赏书法不仅有表现美——境界美、风格美、绘画美;还有内在美——结构美、墨色美、线条美。

书法艺术对民族复兴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正所谓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上的根,汉字书法则是中国人的灵魂。“书法”这一名称,其实是唐代以后才确立的。何谓书法?以笔蘸墨于纸上运笔书写之形式与法则,谓之“书法”。“书法”这一名词,日本谓之“书道”,韩国则名“书艺”。其实“书艺”与“书道”之称皆为中国唐代以前的书法名称,后因唐人尚法,为强调法度以利于文字规范和传播,始改称“书法”。今人多误以为“书道”为日本独创之书法称谓,其实日本古代称书法为“人木道”或“笔道”,直至江户时期“书道”这一用语才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以后如想将“书法”称之为“书道”时,就大方地使用,不用担心会被误以为使用了日本的书法专有词。

下面为大家介绍三幅名帖,分别是——《上阳台帖》《兰亭集序》以及《平复帖》。这三幅书法作品在书法史上占有极为特殊且无可取代的地位。

第一幅是李白的《上阳台帖》。此帖为诗仙自咏,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此帖完成于唐天宝初年(742——744年)其原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此字帖引首有清高宗以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为宋徽宗以瘦金体手书“唐李太白上阳台”一行;顺带一提的是,这里的“阳台”不是指房间的阳台,而是指一个道馆的名字叫阳台。

除了这两位皇帝的墨宝御印外,一千多年来,这个字帖上还盖满了宋、元、明、清等历代文人藏家之收藏印,堪称华复民族之稀世珍宝,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二帖是《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大家都知道,此帖为东晋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被力代力法界奉为极品、圣品。上有唐、宋、元、明、清各代钤鉴藏印一百八十余方。全帖共计三百二十四个字,其中的二十一“之”字,有二十一种写法,各具风韵,皆无雷同。现存《兰亭集序》为唐朝冯承素的双钩廓填法的摹本,史称神龙本。纵使现存《兰亭集序》非真迹,但距今也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所以《兰亭集序》被称作国宝相信也是没有人质疑的。

第三帖为现存传世年代最久远之名家法帖《平复帖》,为晋代陆机唯一书法孤本,是麻纸本墨迹,也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它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书之祖”的美誉。此帖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字体为草隶书,它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字迹标本。

其实《兰亭序》的歌名,如果按流行音乐的取名惯例,应该是从副歌的第一行里面去找,因为副歌的旋律通常在整首歌中最具记忆点,而主歌的功能则是在铺陈和酝酿,所以主歌的旋律感,相对副歌而言比较平,音乐上的起伏也没有副歌来得大,这是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在演奏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因为流行音乐主要是催化与勾起听者的情绪,进而在聆听音乐时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创作模式,优点在于能在短时间内为人所记忆,其情感的感受强烈,听歌者借由听觉将音乐与情感紧密地联结,进而随着音乐在脑海中产生或悲伤、或欢乐、或怀念的情感连接。

流行音乐的魅力即在于此,一首被特定族群认同的歌,可以让他们在聆听音乐的当下,产生相同的价值观与社会记忆。

再来是“临帖”,先来解释“临摹”这个书画上的常用词,其实“临”跟“摹”是两种技法。临帖是指将欲临之书法帖放在旁边,眼观原帖上的字,直接在纸上书写出来,字迹跟原帖差异较大,是属于平面二维的作品仿制。摹写,则是用纸或绢蒙在原帖上书写,近代都是以不渗水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纸,覆盖在书帖上,按照原帖的笔顺,一笔一画地摹写,成品较接近原作。而《兰亭集序》神龙本则是更高一级的双钩廓填法的写,冯承素对王羲之真迹《兰부集序》的摹写,是将原帖字体的字边,先以极细笔法勾描线条,再将中间的空白处填满墨水,这种方法写出的作品最接近真迹。

歌词中还提到“行书”,行书就是楷书为了节省时间的简化版,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手写字体风格,此外还有行草,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但文字更容易辨认。由于行书字迹优美,笔画从略,如同行云流水般流畅,所以晋朝以来,许多书法家都有兼工行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羲之及其作品《兰亭集序》。

“墨香”一般形容书卷散发出的淡淡油墨味或是写毛笔字时磨墨的味道。在以前,墨的主要原料是油烟、松烟、胶。古代制墨时,因为原料都是臭的,所以会加人香料,在磨墨时就会有香味。古人也说过好的墨,其色乌黑有光泽,其香如松不粘黏。现代人对墨的气味有偏好,最受欢迎的是松烟墨,是内香外不香,闻时没有香味,但在磨墨时能发出一阵阵浓郁芳香。

“牧笛”为牧童放牧时所吹的笛子,其实牧笛并不是正确的古乐器的称呼,一般称洞箫或横笛。虽长相类似,可是吹奏的方法并不相同。另外还有竹笛,竹笛和横笛都是中国传统乐器。为什么不用竹笛或者横笛呢?主要是牧童吹奏笛子时多在黄昏时候,这种声音能唤醒我们对画面的想象,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悠然的牛羊成群,让人联想到恬淡闲适的田园风光,有一种“采菊东篱下”的感觉。

刚刚说的是“牧笛横吹”,接着说一下“黄酒小菜又几碟”。黄酒是以糯米或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用酒曲和酒母做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产地有中国浙江、湖北房县、江苏南通,女儿红其实也是黄酒的一种。其中绍兴酒最为知名,是黄酒中的代表。

接下来说的是“雨打蕉叶”。芭蕉有许多别名,例如:绿天、扇仙等,出现在古诗文中时主要表达孤独和离情别绪,因为芭焦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所以还可以用来代指时光流逝,最著名的当是蒋捷的《一剪梅》。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拓就是使用纸和墨来摹印,是古老时期的影印方法。用来拓印碑文或图像,就可以得到“碑拓”以及“拓本”。拓印在以前的做法就是在刻铸有文字或图像的器物上蒙一层纸,仔细地捶打使纹路凹凸分明,再涂上墨就能显出文字图像来。这些流传千年的古字与文明,隽永珍贵,却这么轻易地就能被拷贝,但是你的美,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被复制的。

最后跟大家解释的是,“月下门推”这句,当时我在写这句歌词时,心里浮现的典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那首《题李凝幽居》的五言律诗。其原诗句是:“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其中的“僧敲月下门”原句是“僧推月下门”。贾岛认为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改为敲,但一时之间却拿不定主意。于是他边想边用手反复做看推门敲门的动作,也因为太专注了,竟冲撞到时任京兆尹的大诗人韩愈的轿子,随即被押到韩愈面前。贾岛连忙向韩愈赔罪解释。韩愈听完后深思片刻说:“敲字比较好!因为万籁寂静时敲门声更能突显出夜深人静。”贾岛连忙拜谢,便将诗句完为“僧敲月下门”。此为“推敲”一词的由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青色等烟雨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