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的7大误区思维

2022-3-28《家庭的觉醒》读书笔记

 

教育孩子时的7大误区思维

 

1、教育都是为了孩子

我们身为父母,好像天然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出色的人。因为我们是父母,所以我们有权利把握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步骤。我们无意识的总是盯着孩子身上没有东西,努力的规划,让孩子将来能够很优秀。孩子总是活在我们的焦虑之中,活在我们的期望这种,孩子也变的焦虑出现问题。孩子承担着父母的焦虑,努力变得优秀以取悦父母,他们把精力投入到“赢得父母的认可,从而获得爱”的模式中,孩子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而父母,我们是自私的,说是无私的为孩子付出爱。其实,我们的付出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社会认可的好孩子。如果孩子不优秀,好像就在说我们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好父母。所以,我们一直期望孩子成为理想的孩子。

觉醒式教养是把焦点放在父母身上。需要被教养的是父母。

我们的童年受过这样那样的伤害,所以,我们会在孩子身上做各种各样的功课。觉醒式的教养,全然的接收孩子的行为是我们行为的直接反映,与其“修理孩子”,我们需要检查我们的内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出一个成功的孩子

我们给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父母以“符合孩子的最大利益”将自己的动机合理化。我们扮演上帝的角色,满足我们所认为的孩子的“需求”。那些需求时基于社会所设想的标准。大人们用秩序、组织及优化管理等观念,取代孩子自然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孩子不再是自由的童年,而是父母为孩子设想的童年。催促孩子尽早取得成功。致力于把孩子塑造成体育、艺术、象棋等优等生。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焦虑,吸收内化,相信这个世界充满了压力。优秀的孩子并不会对自己满意,因为一旦他做不到完美,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如果我们能退一步,等孩子的内在个性慢慢展现,他们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从自我认同中找到自信,选择内心指引的方向。

新的宣言

重新定义成功,少以成绩来衡量,多用精神来衡量。

让孩子掌控自己的生活,引领自己的兴趣和动力

让孩子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把它变成竞争

允许孩子当一个平凡人

  

/3、把孩子贴上“好”“坏”的标签

我们常把孩子分为“好”孩子和“坏”孩子。听话、好学、礼貌等品质的孩子是“好”孩子。他们大多配合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生活的很容易。好孩子让我们感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我们总用更优厚的待遇来奖励他们。

“坏孩子”好动、容易分神、爱吵闹、爱顶嘴、不听话、爱打闹。家长越是想扑灭这些行为,越会用极端的手段,最终导致孩子怨恨而愈发闹事。

因为孩子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感觉,我们就会给孩子贴上标签。这些或好或坏的标签,给孩子的自我认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们经常看到的都是孩子不好的地方,所以我们总会给孩子负面的评价。孩子一路在羞耻感和缺乏安全感的氛围中成长。孩子渴望大人尊重他们本来的样子,而不是给他们贴上负面的标签。

在行为上,我们对孩子的期望,要比对自己、对配偶、对朋友的要求还要高,孩子没有听话,我们就开骂。我们做不好时,却有很多理由可以开脱解释。我们害怕孩子达不到“好的标准”,孩子就会再生活中失败,所以这一切都只是我们的恐惧而已。

我们开始不再关注如何修正孩子的行为,还是关注行为背后的感受。“我的孩子是否能自由的表达自己”“我的孩子是否敢于犯错,而且找到改正错误的方法”“我的孩子是否可以不害羞,不害怕的说出真话”。只要孩子的情感得到认识和表达,他的行为会自动改善。

 

/4、好家长是天生的

为人父母不是一种天生的技能。我们不是自动自发就知道如何去做好父母。当父母的头几年需要经历巨大的心理、生理和财政的压力。不仅要求我们有超人的体力,还要求我们有佛陀般的高超智慧。而当父母的头几年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我们需要知道教育的方法和专业知识,也要有成熟的情绪才能有效的执行。所以,为人父母需要一生都致力于学习、成长和改变。

 

/5、有爱,就是好家长

我们爱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如何和他们相处。

我们自身童年时,那些不被聆听,不被认可的经历,导致我们去做操纵孩子,来满足我们现在的需要。孩子的大部分感觉就像自己生存在世界上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父母的标准,以此来换取父母的爱。

父母会一边打骂孩子,一边宣称我这样做,仅仅是因为我爱你。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在爱孩子,可孩子感受到的是控制。实际上,我们许多爱,其实是爱自己,伪装成了爱别人。例如,我们爱孩子,尤其是婴儿,因为它们使我们感受到被需要、被渴望、被爱。

当我们有相对平静的内心、完整无缺的自我,以及敏锐的觉醒意识,我们才能真正的开始爱孩子。

爱,作者定义的是一种能够全面地看见,接受且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

觉悟的自爱,意味着我们持续以内心的灵魂对话,深刻的认清自己的不足和局限,从而不断地进行自我关怀和自我安慰。

学会如此深刻的爱,自己很自然的,我们也会向周围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释放同样的能量。

对孩子的爱,从接纳开始,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可他们常见的缺点,例如粗鲁、缺乏学习动力、甚至坏习惯,它意味着我们接受孩子有权利做自己,我们的职责不是去评价他们,而是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

爱的基础是从恐惧到信任。

 

/6、父母的使命就是培养快乐的孩子

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是父母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们默认的愿望是让孩子过得快乐追求快乐,我们要追求快乐。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缺乏快乐。

生命不会永远是快乐和舒适的。不经历磨砺,我们就不会成长。

我们把结果当作衡量幸福的标准。那么我们就是在生活中设置了很多条件,这让我们永远找不到那内心安宁的原因。

朋友的背叛、伴侣的离开、让人抓狂的工作、龙卷风造成的大破坏等等,只要我们活着痛苦。我是无法避免的。我们把生活里的挑战看作是动力,而不是伤害。

生活中的快乐和痛苦都是平等的,它们都会带给我们机会。只是看我们以怎样的视角来看待这些事情。当孩子考低分的时候,并不代表孩子注定失败,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接受这个分数给他们带来的感觉。并找出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分数并不能定义它们。相反,他们可以从中学习和成长。

与其逼孩子融入某个小团体,还不如教会孩子与那些不关心他的人,划清界限,这对他们更有益。

只要我们允许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的经历中,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勇敢和坚强,从而也更有能力面对人生的起落。

我享受当下,不再需要寻找快乐的体验,而是寻找使我成长的体验,

不把注意力放在我没有得到的事物上,而是反省,我选择给予什么。

不再用结果来诠释生命的体验,而是用过程来衡量。

不再批判生活中的不完美,而是去拥抱缺陷美。

   

/7、家长需要控制一切

身为父母。我们难免会对孩子产生占有感,觉得对他们拥有所有权。父母经常认为,我们对孩子的成功和幸福要负责,所以我们需要控制孩子的心情,行为和选择。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事情就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以及我们布置的家里的环境。

我们不能只保留孩子身上那些我们喜欢的品质,而抛弃那些我们不喜欢的品质。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控制仅限于我们自身和家里的环境,是我们就需要把改变的责任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因为是我们创造了孩子的生活环境。

知道孩子们终究要走一条属于她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路。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的经历,即使有些经历是痛苦的,他们也有权利去感受。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我的。

我们不要让孩子达到我们的标准,而是帮助他们创造自己的标准。

不让孩子依赖我们,而是解放他们,让他们学会自立。

不把孩子当作是我的,而是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个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孩子时的7大误区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