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分配与马太效应

小编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这一篇文章主要通过讲述一个做科研项目申请审批专家的亲身经历。该朋友通过自己看到科研经费分配现象告诉《科研经费分配的马太效应正在加剧》的笔者。而笔者就把它记录写下来,写成了文章。看完文章后,小编非常好奇马太效应是什么?现阶段,科研经费分配与马太效应有什么共同点呢?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社会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上面内容是马太效应的百科解析,各位看完好,应该都明白了什么是马太效应了吧。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现阶段,科研经费分配与马太效应有什么共同点呢?

科研经费分配与马太效应

《科研经费分配的马太效应正在加剧》文中提到的现象,大概是这样的。在评审过程中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趋势十分明显。朋友评审的若干项目中,项目申报经费均在3000万元以上,领衔的项目负责人均戴着“百人”“青千”“XX学者”的学术帽子,身兼所长、院长、董事长、总经理行政职务,双帽子加冠的学界、业界精英。如果上网查这些精英的研究经历,都是数以百万元科研经费在手、根本不差钱的大牛。想想每年花费将近三分之一时间全身心投入NSFC申报、大部分颗粒无收、为数万元竞折腰的草根教师,真的是蛮可怜的。

但是,那些获得高额经费分配的项目有一些却没有拿出令人满意的科研成果。数百万、数千万元的课题,怎么结题验收时和几十万元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样:几篇既不顶天也不立地的SCI论文、几个无人受让的发明专利、几个小打小闹软件著作权就可以“交差”了。而一些经费几十万的项目,却能够拿出与之相符的科研成绩。

小编觉得,科研经费分配这一现象还挺像马太效应的。有一些科研大牛,科研经费可以轻松获取,有时候甚至过剩了,毕竟人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同一个时间内参与太多科研项目,是很难全部都全力做好的。而一些有想法的科研新人,很难获得科研经费。这样子,就更不利于这些科研新人的科研发展。毕竟,有一些科研创新,是需要一定经济支持才能够做得更好的。小编觉得,科研经费管理部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不要再让科研经费分配的马太效应加剧了,否则不利于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本文转载拓源优课:www.toyoke.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研经费分配与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