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学生的十八堂国学课》第二课之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乃中华文化深沉敦厚的内在动因。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本课以西周君主重德亲民开篇,引出“德”。

《尚书》中有一篇《康诰》的文章,讲述了周公替周文王劝诫康叔以德服人的故事。西周的统治者认为“民为邦本”,需“敬天畏民”。不仅如此,辅佐周文王的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曾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由此可见,西周以德治国,以民为邦本。

《左传》中的许多故事都体现其德治的思想。如“周郑质交”的故事,当时的君子提出,国与国之间应坦诚相见以忠信立国。再如“子产告范宣子轻币”的故事,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资产在劝诫范宣子时,第一次提出了德是立国之本。这些官员挽救德政的故事,无不体现了“德”于国的重要性。

西周高举的道德大旗十分鲜艳,那么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德”的思想发展如何?

孔圣儒家崇德修身。孔子不仅对周文王的文治武功推崇备至,他还要继承周之礼,周之德。他主张“以德为先”“为政以德”。在孔子的“文、行、忠、信”四大类课程中,德行排在第一位。可见孔子崇德。

到《周易•象传》就正式提出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正是出于此。

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法治与德治并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积善成德,所谓“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厚德如地以广载万物,宏德如天以容纳万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给中学生的十八堂国学课》第二课之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