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田维在《花田半亩》中这样写:“遗憾是常常的,孤独是常常的,生来是品尝苦味,生来便是看尽无常变幻。”
进入中年以后才发现,无常才是人生常态。
谢园去世、黑豹男主去世、36岁的韩国女演员吴人惠去世,魔幻2020,再一次发飙,显示出了它的“魔力”:小鬼黄鸿升去世了,年仅36岁。
“小鬼”黄鸿升是中国台湾著名的男歌手、演员、主持人、作家,曾是《娱乐百分百》的主持人,出演裹《终极一班》、《霹雳MIT》、《东方茱丽叶》、《醉后决定爱上你》等。
噩耗传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他是如此年轻,不久前还在直播,还发了社交平台的动态。
之前在《想见你》中还客串过黄雨萱的男朋友,他和卓文萱合唱的《爱的主旋律》、《地球上最浪漫的一首歌》、《依依不舍》、《超有感》、《千分之一》、《灵魂只有二十一公克》还存在很多人的歌单里。
他是如此温柔,他和歌手杨丞琳的初恋男友,分手多年后,还一起同台,特别坦荡地以朋友的方式拥抱笑谈起这段感情。
对于彼此他们只有感谢,没有怨言,没有老死不相往来,十分难得。
黄鸿升去世的消息传出后,记者采访杨丞琳,她表示:“我没有办法形容我有多痛,鸿升对我来说,就像家人般的存在,知道这个消息,我真的没有办法接受。他的好,我永远都会记得,也请大家记住他努力、认真、有才华的样子,我会永远想念他……”
李荣浩、炎亚纶等纷纷发文悼念。
黄鸿升的父亲表示儿子前一天才和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这样的突然离世,让家里人怎么去接受呢?
同样是突然离世,来不及和家人告别的还有乔任梁,正好今天也是乔任梁去世四周年的祭日,好友陈乔恩凌晨晒出粉色天空照,这是她连续四年悼念好友的方式,乔任梁妈妈也在社交平台发文:“妈妈没有一天不在想你,即使大雨大风,妈妈也会如约而至。”
前几天,黄子韬的爸爸去世,享年52岁,也震惊了很多人。
就在几天前,黄子韬还在微博发布自己与僧人的合照,手持《普贤行愿品》经文,为父母祈祷福寿。
转眼间,就已经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了。
不由想起陈奕迅的那首歌《单车》:“难离难舍想抱紧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如能伏于爸爸的肩膊,谁要下车。”
是啊,如果能一辈子躲在爸爸身后,谁又愿意下车。
可命运却完全不管人们那些美好的祈愿。
对于小鬼黄鸿升的家人来说,对乔任梁的妈妈和好友来说,对黄子韬和他的妈妈以及家人来说,人生最残忍的事,就是来不及和最亲近的人告别。
《红楼梦》中有《恨无常》一曲:“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命运如此残酷,即便家庭幸福、荣华富贵,也抵不过旦夕祸福,意外和无常。
长大以后,我们发现,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失去。
失去单纯的心境,失去年少时念念不忘的人,与故乡渐行渐远,疏远了并肩行进的朋友和伙伴……
尤其是那些年轻生命的突然陨落,成为了很多人内心不可触碰的痛点。
林清玄在《可以预约的雪》中写:“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我们渴望“生命有常”、“情谊有常”,希望和最爱的人常来常往,却忽略了,“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
我们的文化常常避谈生死,对生死讳莫如深,所以人们才会对“无常”的突然到来不知所措。
所以很多人不懂得敬畏死亡,不懂得珍惜生命。
《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品,它用八个字总结就是:“人生无常,强求不予。”
接受人生的无常,不再去强求,才能更加珍惜生命。
《庄子·知北游》中假借老子对孔子说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谬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衰之,人类悲之。解其天韬堕其天裹,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道家面对人生无常的智慧就是:苦生乐死,生时珍惜,死时坦然。
曾经见过有人写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你重要的人去世了,你感到十分悲伤,你痛苦了好久,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开始不再感到悲伤,你感到有了一股力量,你有了振作的力量,你开始做美好的事情,说不定就是对方舍不得你悲伤,回来拥抱了一下你。”
希望所有失去亲人的朋友,都能振作力量,拥抱新的生活。
生活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但要相信人生不会永远坏下去,正因为无常,生命才更加五彩斑斓,更值得珍惜。
赛缪尔.厄尔曼在《青春》里面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至灵魂。”
所以别抛弃热忱,别辜负热爱,珍惜身边人,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去过。
精神分析学家霍尔奈说:“我们放弃与他人的一些最紧密联系,我们放弃自己曾经拥有的部分。丧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无处不在,不可避免、不可抗拒。这些丧失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通过丧失、离别和放弃而成长。”
接受丧失,迎接成长,是我们一生需要学习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