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发明的概念“理性的自负”,就是对人类的理性能力抱有过度的信心,相信理性能获得几乎完美的知识,从而构建出完美的社会规划,实现理想的人类生活。这个概念有着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
哈耶克依据“理性的自负”解释纳粹德国的灾难和苏联模式的失败。
纳粹是非理性的吗?
西方主流观点认为,纳粹德国和苏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模式,苏联是超理性的,而纳粹是非理性的,两者相距甚远。但哈耶克认为,这两种模式的病根是同源的,都来源于“理性的自负”。具体表现就是,在经济领域中推行计划经济,在社会规划中依赖高度理性化的系统设计。
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了他的名著《通往奴役之路》,书中强调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多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与休谟、亚当.斯密一脉相承。
哈耶克分析指出,推崇组织计划的思想早在20世纪初就在德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引用1920年代德国出版的一部著作,里面这样写道:“普鲁士的观念”要求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国家的公务员……未来的国家将是一种官吏治理的国家。将来是商业统治国家,还是国家统治商业:必须由德国来为全世界解决这个决定性的问题。
哈耶克强调指出,这种规划模式表明,纳粹德国并不是疯狂的产物,在它的思想和实践中都包含着高度理性的部分,试图用理性的现代化来铲除所有非理性的东西。甚至在对于犹太人的迫害中,纳粹的口号首先不是仇恨,而是用伪科学来证明犹太人是不符合秩序的存在,因此要被铲除。纳粹德国在道德和社会秩序上的“洁癖”都来自所谓科学理性,他们相信自己掌握了人类的终极知识,想要无限度地追求卓越。
充满诱惑的“理性的自负”
哈耶克对纳粹德国的批判诊断首先不是道德指控,而是揭露它在认知上的错乱:纳粹的灾难不是一群疯子或恶魔造成的,其根源是对“理性”的错误认知,被“理性的自负”所诱惑。
在理性的自负下,人们追求的理想可能是极其崇高的,但理性的自负会让我们事与愿违。波普尔也曾说过,一些极权制度的设计者有着美好的愿望,也有敏锐的洞察力,但却因为陷入乌托邦的幻想,最终造成了灾难。爱因斯坦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通向地狱之路,是用善良的愿望铺成的。
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这本书中说到,理性的自负之所以致命,是因为我们很难逃脱一种诱惑,就是想用理性去做整体设计。因为这给了我们一种期望,用整体规划去摆脱和征服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它带来的焦虑和不安。但是,这是一个虚幻的期望。
“人类的必然无知”与自发秩序
在这里,我们就进入了哈耶克思想的深层。他告诫我们,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必然无知”。这不是说人类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强调人类的知识总是有局限的,必然包含着无知的一面。
在哈耶克看来,理性有两个作用。第一就是追求知识。但是,理性并不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有句名言说,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想用理性去穷尽知识,这就是理性的自负,是一种幻想。所以,理性有第二个作用,就是认识到理性知识本身的局限性,对此保持审慎和怀疑。
所以,计划经济的根本弊端,就是自负地认为人类能够获得充分的知识,设计完美的秩序。在哈耶克看来,这根本是不可行的。
可是,如果承认人类的必然无知,那么社会秩序又如何产生呢?——自发秩序。
哈耶克指出,即使没有人为的整体设计,秩序也能够自然生成,自发演化,上一讲举了乡间小路、语言和法律的例子。但还有一个最为经典的自发秩序,就是市场中的价格机制。
商品应该如何定价呢,照理说,这和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大关系。要合理定价,你就要了解这些需求。但消费者的需求千差万别,同一件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很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你不可能了解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没有充分的知识,怎么能够做出合理的定价呢?
哈耶克说,市场为这个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市场自发地提供了一个交换系统,把千差万别的需求汇聚起来,形成一个市场价格,能够对复杂的需求及时作出反应。在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中,一个没有经过刻意设计的秩序出现了,即使仍然没有人能够获得全部的信息和知识,但市场本身也能自发形成相对合适的价格。这就是自发秩序。
摇摆的“主流”
在早期,哈耶克的观点是对主流思想的挑战,在思想界位于边缘的位置。在他和凯恩斯的论辩中,起初是凯恩斯占据上风,他的国家干预理论更受欢迎,因为当时西方社会刚刚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然而,随着近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增长放缓,人们又开始反思和批评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哈耶克的思想呢?
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多数时候制度有余而执行衰减。如果强制短时间可能会呈现欣欣向荣的一面,而长期则会演变成一场悲剧。如果长期放任不管,就会导致两级分化。所以在制定任何政策、策略都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政策随着现实在调整,现实随着政策在艰难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