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设计内容分享(一百八十六):微服务架构设计 | 如何设计高性能系统

目录

一、引言

二、性能指标

三、影响系统性能因素有哪些

四、高性能设计 | 硬件层面

1. 合理选择硬件配置(计算、存储、网络)

2. 机房选择(就近部署)与CDN

3. 容器化技术充分利用资源

五、高性能设计 | 软件层面

1. 使用缓存

2. 无锁化设计

3. 异步设计

4. 池化设计

七、高性能设计 | 数据层面

1. 数据模型设计

2. 数据存储选择

3. 数据访问模式

4. 数据一致性和持久性

5. 数据索引和查询优化

八、高性能设计 | 安全和可靠性层面

1. 安全性设计

2. 可靠性设计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业务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用户多、请求量大。尤其在中国这样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环境下,不用说阿里巴巴、京东这类需要满足双十一大促时每秒几万甚至几十万订单的系统,即使是一些垂直领域的业务系统(如三甲医院的挂号系统)每天也有不小的访问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能够承受高并发负载的高性能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系统性能评估、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一些具体的设计模式等方面介绍如何设计高性能系统。

二、性能指标

要设计高性能的系统,我们首先要理解性能有哪些评价指标。

  1.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 定义:从用户发起请求到系统返回响应所花费的时间。

    • 目标:较低的响应时间通常表示更高效的系统。

  2. 吞吐量(Throughput):

    • 定义:TPS表示每秒钟处理的事务数量,涉及到业务逻辑的处理,不仅包括数据库查询,还包括其他一系列操作。

    • 衡量单位:通常以事务数/秒为单位。

    • 定义:QPS是数据库领域中常用的指标,表示每秒钟处理的查询请求数量。

    • 衡量单位:通常以查询数/秒为单位。

    • 定义: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的请求数量。

    • 目标:提高吞吐量意味着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并发请求。

    • 2.1 QPS(Queries Per Second):

    • 2.2 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

  3. 并发用户数(Concurrency):

    • 定义:同时处理的用户请求数量。

    • 目标:高并发性能是对系统处理多用户请求能力的一个重要评估。

  4. 资源利用率(Resource Utilization):

    • 定义:系统资源(CPU、内存、磁盘等)的利用率。

    • 目标:有效利用资源,避免资源瓶颈和浪费。

三、影响系统性能因素有哪些

  1. 硬件层面

    • 处理器性能: CPU的速度、核数、架构等。

    • 内存: 系统可用内存的大小和速度。

    • 存储: 硬盘或固态硬盘的速度和容量。

    • 网络: 网络带宽、延迟等因素。

  2. 软件层面

    • 算法和数据结构: 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对性能至关重要。

    • 编程语言和框架: 不同的语言和框架对性能有影响。

    • 优化和调优: 代码优化、数据库查询优化等。

    • 并发性和并行性: 充分利用多核处理器和并发编程。

    • 系统设计: 良好的系统架构可以提高性能。

  3. 网络层面

    • 网络拓扑: 网络结构的设计,例如分布式系统的节点布局。

    • 协议和通信方式: 选择合适的协议和通信方式,如RESTful、WebSocket等。

    • 负载均衡: 合理分配请求到不同的服务器,避免单点故障。

  4. 数据层面

    • 数据库性能: 数据库设计、索引优化、查询性能等。

    • 缓存: 合理使用缓存技术来加速数据访问。

    • 数据压缩和加密: 处理大量数据时,压缩和加密可能对性能产生影响。

  5. 安全和可靠性

    • 安全措施: 加密、身份验证等安全机制可能对性能有一定影响。

    • 错误处理和容错: 合理处理错误和异常,确保系统在异常情况下依然可靠运行。

四、高性能设计 | 硬件层面

设计高性能系统,在硬件层面主要是考虑在有限成本下资源的合理配置。

1. 合理选择硬件配置(计算、存储、网络)

不同的业务系统对硬件配置有不一样的需求,现在知名的云厂商也会提供不同配置的硬件资源供选择:

图片

合理选择硬件配置,可以在有限成本下提升系统性能。

带宽、存储等硬件设施也是需要合理进行选择。

2. 机房选择(就近部署)与CDN

网络传输的时间通常会影响用户请求的响应时间,选择里用户较近的机房进行部署,或者使用CDN,通常可以缩短请求响应时间,提升系统性能。

3. 容器化技术充分利用资源

使用虚拟化技术或容器化技术,如VMware、Docker等,可以提高硬件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系统运行的成本,同时提高系统的弹性和可伸缩性。

五、高性能设计 | 软件层面

软件层面的性能优化是设计高性能系统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设计模式

1. 使用缓存

  • 为什么需要缓存:

    • 业务系统为实现持久化存储,通常将数据存储在磁盘等存储设备上。这类设备的读写速度远远低于内存等介质。

    • 缓存采用更快速的存储介质(如内存)来存储常用的数据,从而提高数据访问速度。

  • 缓存的应用场景:

    • 数据库查询结果缓存:  缓存常用的数据库查询结果,避免相同的查询反复执行,提高响应速度。

    • 页面缓存:  对于动态生成的页面,可以将页面的渲染结果缓存起来,避免重复的渲染过程。

    • API响应结果缓存:  缓存API的响应结果,减少对后端服务的请求,降低服务端的负载。

    • 对象缓存: 缓存对象的状态,避免频繁地创建和销毁对象,提高系统性能。

  • 如何使用缓存:

    • 选择合适的缓存存储介质: 内存缓存、分布式缓存(如Redis、Memcached)等都是常见的缓存存储介质,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

    • 合理设置缓存失效策略: 对于缓存中的数据,需要设定合理的失效策略,确保缓存中的数据与底层数据保持一致。

    • 使用缓存透明化: 在系统设计中,可以采用缓存透明化的方式,即业务代码无需感知是否使用了缓存,由缓存系统自动处理。

2. 无锁化设计

  • 为什么需要无锁化设计:

    • 并发编程中,多个线程或进程(甚至分布式系统中多个实例)对共享数据进行读写操作时,使用锁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然而,锁的使用可能带来性能瓶颈,特别是在高并发情境下,竞争锁可能导致线程等待,降低系统的性能。无锁化设计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

  • 如何进行无锁化设计:

    • CAS(Compare and Swap)操作: CAS是无锁化设计的基础,它通过比较内存中的值与期望值,如果相等,则进行更新。CAS操作是原子的,可以用于实现无锁化的数据结构。

    • 乐观锁: 采用乐观锁的方式,不立即加锁,而是在更新操作前检查数据是否发生变化。这可以通过版本号或时间戳等方式实现。

    • 无锁数据结构: 设计基于CAS操作的无锁数据结构,例如无锁队列、无锁哈希表等。这些数据结构通过原子操作来实现并发访问,避免了锁的使用。

    • 无锁算法: 采用无锁算法,例如无锁排序算法、无锁队列算法等。这些算法通过设计避免了对共享数据的串行访问,提高了并发性能。

3. 异步设计

异步设计在高性能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它能够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吞吐量,以及对高延迟操作的处理效率。以下是从异步设计维度介绍高性能系统设计的一些关键点:

  • 为什么需要异步设计

    • 解决阻塞问题: 传统的同步阻塞模型在等待外部资源(例如磁盘、网络请求)时会造成线程阻塞,浪费系统资源。异步设计可以在等待的时候释放线程,允许其他任务执行,提高资源利用率。

    • 提高并发性能: 异步模型通过事件驱动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并发请求,而不会受到阻塞的限制。这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

  • 异步的应用场景

    • 网络通信: 处理大量的并发网络请求,例如 Web 服务器、消息队列。

    • 文件 I/O 操作: 异步设计适用于处理大量的文件读写操作,例如日志写入、数据存储。

    • 事件驱动系统: 异步模型适用于需要对事件做出实时响应的系统,例如 GUI 应用、游戏引擎。

    • 长时操作: 处理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任务,例如批量处理、定时任务。

  • 如何进行异步设计

    • 回调函数: 使用回调函数作为异步操作完成后的处理机制。当异步操作完成时,系统会调用预先注册的回调函数来处理结果。

    • Promise/Future 模式: 使用 Promise 或 Future 对象来处理异步操作的结果。这种模式使得异步操作的结果可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被获取。

    • 事件驱动模型: 使用事件监听器和触发器来实现异步通信。当某个事件发生时,触发器通知监听器进行相应的处理。

    • 异步框架和库: 利用现有的异步框架或库,例如Node.js、Twisted、asyncio等,简化异步代码的编写和管理。

4. 池化设计

池化设计是一种常见的高性能系统设计策略,它通过池(Pool)来有效地管理和重用资源,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 为什么需要池化设计

    • 资源重用: 池化设计通过维护一组资源池,避免了频繁地创建和销毁资源。资源可以在需要时从池中获取,使用完毕后放回池中,提高了资源的重用率。

    • 降低开销: 创建和销毁资源是有开销的,池化设计通过减少这些开销,降低了系统的资源消耗,提高了性能。

    • 避免资源耗尽: 池化设计可以限制同时使用的资源数量,防止系统因为过度占用资源而导致性能下降或崩溃。

  • 常见的池化设计:

    • 数据库连接池: 在数据库访问频繁的系统中,通过维护数据库连接池,可以减少连接的创建和销毁,提高数据库访问的效率。

    • 线程池: 用于管理线程资源,避免频繁地创建和销毁线程,提高系统在并发情况下的性能。

    • 对象池: 对于创建开销较大的对象,通过维护对象池,可以避免频繁地创建和销毁对象实例。

    • 缓存池: 对于需要频繁读写的数据,通过维护缓存池,可以避免频繁的IO操作,提高数据读写的性能。

七、高性能设计 | 数据层面

1. 数据模型设计

  • 规范化 vs 反规范化

    • 范式可以减少数据冗余和提高数据一致性,但可能会导致查询性能下降。反范式可以提高查询性能,但可能会增加数据冗余和维护难度。需要根据应用场景权衡选择。

  • 数据分区

    • 通过水平分区(Sharding)或垂直分区将数据分散到不同的存储节点,可以提高数据的读写性能和系统的可扩展性。

2. 数据存储选择

  • 关系型数据库

    • 适用于需要强一致性和复杂事务支持的场景。优化索引和查询可以提高性能。

  • NoSQL数据库

    • 适用于需要高扩展性和灵活的数据模型的场景。根据数据访问模式选择合适的NoSQL类型(如键值存储、文档存储、列式存储等)。

  • 内存数据库

    • 对于需要极高读写速度的场景,可以使用内存数据库如Redis,但需要考虑数据持久化问题。

  • 数据缓存

    • 使用缓存可以显著提高数据读取性能,常用的缓存策略包括LRU、LFU等。

3. 数据访问模式

  • 读写分离

    • 通过将读操作和写操作分散到不同的数据库服务器,可以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 冷热分离

    • 如果数据有冷热之分的话,可以将历史冷数据与当前热数据分开存储,这样可以减轻当前热数据的存储量,可以提高性能。

  • 异步处理

    • 对于非关键性的数据操作,可以采用异步处理来提高用户响应时间。

4. 数据一致性和持久性

  • 一致性模型

    • 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一致性模型(如强一致性、最终一致性等)。

  • 事务管理

    • 合理使用事务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但过度使用可能会影响性能。

  • 备份与恢复

    • 定期备份数据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同时制定有效的数据恢复策略。

5. 数据索引和查询优化

  • 索引优化

    • 合理创建索引可以加快查询速度,但过多的索引会增加写入负担。

  • 查询优化

    • 优化SQL语句和使用存储过程可以减少数据库的计算负担。

八、高性能设计 | 安全和可靠性层面

在系统设计时,进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考虑,能够保证合法请求的高效处理,保障系统的性能。

不过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较为复杂的话题。此处仅做简要介绍

1. 安全性设计

  1. 数据加密

    • 传输加密:使用SSL/TLS等协议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 静态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在存储时进行加密,如使用AES等加密算法。

  2. 认证与授权

    • 强认证机制:实现多因素认证,如密码、短信验证码、生物识别等。

    • 细粒度授权: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权限范围内的资源。

  3. 安全审计

    • 日志记录:记录关键操作和系统事件,以便于事后审计和异常检测。

    • 监控与告警:实时监控安全事件,当检测到异常行为时及时告警。

  4. 安全更新和补丁管理

    • 定期更新系统和应用程序,修补已知的安全漏洞。

  5. 输入验证和防御编程

    • 防止SQL注入、跨站脚本(XSS)、跨站请求伪造(CSRF)等攻击。

  6. 依赖和第三方组件管理

    • 定期检查和更新第三方库和依赖,以防止利用已知漏洞。

  7. 网络安全

    • 使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工具来保护网络。

2. 可靠性设计

  1. 冗余设计

    • 数据冗余:通过多副本、分布式存储等方式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 服务冗余:使用集群、负载均衡等技术实现服务的高可用性。

  2. 故障转移和灾难恢复

    • 自动故障转移:当系统组件失败时,自动切换到备用系统或组件。

    • 灾难恢复计划:制定并定期测试灾难恢复计划,以确保在重大故障后能迅速恢复。

  3. 数据备份

    • 定期备份数据,并确保备份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

  4. 系统监控

    • 实时监控系统性能和健康状况,包括硬件、软件、网络和服务。

  5. 容错设计

    • 优雅降级:在某些组件失效时,系统仍能提供核心功能。

    • 限流和熔断:在流量高峰或组件故障时,通过限流和熔断机制防止系统崩溃。

  6. 数据一致性

    •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尤其是在分布式系统中,需要合理选择一致性模型(如CAP定理中的CP或AP)。

  7. 测试和验证

    • 单元测试:确保代码质量和功能正确性。

    • 集成测试:确保组件间的交互符合预期。

    • 压力测试:模拟高负载情况下的系统表现。

  8. 版本控制和变更管理

    • 使用版本控制系统管理代码变更,并通过严格的变更管理流程部署更新。

你可能感兴趣的:(架构设计,内容分享,微服务架构与实践,微服务,架构,云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