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矿山游(弥渡马厂箐金矿-2)

顺着山坡的小路往北走便看到了金矿矿体,可详细观察矿床的地质特征。

我一边走一边对着地质图查看矿体。马厂箐矿区(铜钼)金矿化带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受F1断裂控制,长达10余千米,宽约12km,过去将矿区从北东到南西划分为麻栗坡、金厂箐、乱硐山、宝兴厂4个矿段。据最新地勘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研究表明该矿带向北和南分别可以延伸至宾川宝丰寺、白象厂以及弥渡水目山一带,扩大后的整个矿化带仍限制在大理——祥云(含宾川)富碱岩体集中区的范围内。在矿化带内部,可以划分出多个近于平行并具等间距斜列特征的近东西向亚带。

在马厂箐矿区,从北到南依次可以划分为麻栗坡——金厂箐、九顶坡——乱硐山、宝兴厂——铜厂等几个亚带,而这些亚带正是金矿的产出地带。上述的各矿段实际上仅只是各个亚带或东或西端的一部分。

当然马厂箐金矿床中金矿体的产出受多种因素控制,在不同构造部位形成具不同特征的矿体。由于矿体定位的地质环境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矿化,这在滇西北地区较为典型。

1)产于斑岩体内部或内外接触带的铜钼伴生金型:主要分布于铜厂、宝兴厂和乱硐山矿段,矿体由一些彼此相连的复脉群组成,主要赋存于马厂箐杂岩体北部的内外接触带中,但也有的产出于花岗斑岩内部及接触带的接触变质石榴石夕卡岩和透辉石角岩中。

一般内带为钼矿,外带为铜矿。严格受接触带控制,矿体形态多呈透镜体或似层状,近东西向产出。根据矿体具体赋存的岩性不同,可以划分出以下几种矿化类型:

A、斑状花岗岩中的细脉浸染型;

B、角岩带中的细脉浸染型;

C、接触变质岩中的钙铁榴石夕卡岩型或镁夕卡岩型;

D、蚀变的辉长岩或煌斑岩型;

E、外接触带中的方柱石化大理岩型等。

2)产于岩体外接触带围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主要分布于金厂箐矿段,是马厂箐金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矿体均赋存在相关的构造破碎带中,以近东西向为主,南北向次之,含矿的岩石主要为碎裂蚀变岩。矿体与围岩渐变过渡,无明显的界线,矿体形态以较稳定的板状为主,其产状与有关构造基本一致,其次为透镜状或扁豆状。在两组构造的交汇部位或密集裂隙带的交汇处常出现粗大的富矿柱,以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交汇处最为发育。在大部分赋矿的近东西向构造破碎带中,一般都见有二长斑岩或正长斑岩脉等与矿体相伴产出,矿体位于岩脉的下盘,少量见于岩脉的上盘。

3)产出于一般断裂构造中的石英脉或石英脉与破碎带蚀变岩的复合型:该类型的矿体主要分布于乱硐山矿段,以石英脉为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矿脉群,北脉群位于近东西向的乱硐山向斜轴部,矿脉受控于向斜南北两翼发育的缓倾斜近东西向层间滑动破碎带及围岩和花岗岩的接触带。矿脉以近东西向为主,形态多为透镜体或扁豆体,规模较小。南脉群主要受北东东、近东西和南北向的网格状构造控制,陡倾、缓倾均有发育,在网格状构造的结点部位往往形成较大的矿体。

4)产出在古岩溶地貌或构造中的红土型:该类型矿化体主要见于麻栗坡矿段,过去定为风化残坡积型。矿化体一般位于第四纪残坡积红土层的底部,呈褐黑色或褐黄色。


矿石特征:不同类型矿石及其主要特征详见表1。


顺着矿体的边缘再看看围岩蚀变特征。

复杂的热液蚀变体系是本区与富碱岩体(脉)有关的(铜钼)金矿床重要特征之一。马厂箐矿区的热液蚀变十分复杂且广泛,不同矿化部位和不同的矿化类型决定了热液蚀变的具体特征不同。

1)富碱岩体(主要是马厂箐杂岩体)的蚀变:

马厂箐杂岩体内部发育比较强烈的以硅化和钾化为主的蚀变,具体的蚀变类型包括:硅化、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局部有黑云母化、高岭土化以及碳酸盐化和沸石化等蚀变现象。

其中硅化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岩体中心向外,依次可划分出3个硅化带:

A、强硅化带,表现为岩石由密集的石英细脉或团块组成;

B、硅化带,位于强硅化带的外侧硅化岩石具变余斑状结构,通常与钾长石化、绢云母化相伴,是铜矿的主要赋存部位;

C、弱硅化带,位于硅化带的外侧,与前述两带的区别是金属硫化物矿化,主要是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明显增强。

钾长石化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A、钾长石变斑晶;

B、钾长石呈不规则团块或云雾状交代斜长石斑晶;

C、钾长石细脉穿插在岩石中,住往与石英脉共生,常见于硅化带,与辉钼矿化有密切关系;

D、钾长石呈细粒状交代基质。总体上看,钾长石化一般不强,多与硅化带相重叠。

上述几种热液蚀变组合,形成了岩体蚀变从中心向外的明显分带,即强硅化核心——中部石英钾长石化带——边部石英绢云母化带。其中铜矿体主要产出于后面两带中,在离主侵入体(马厂箐杂岩体)较远的其它地区,如乱硐山、金厂箐矿段,各种岩体蚀变亦很明显,限于岩体规模,分带不明显。

2)接触带岩石蚀变:

包括沉积岩和早期的火成岩,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接触变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热液蚀变特征则因围岩的岩性等不同而有差异。其中以砂岩、泥岩夹灰岩透镜体为主的岩石,蚀变后形成各种角岩和夕卡岩化带,通常自接触带的内侧向外,依次可以划分出透辉石长英质角岩带、阳起石透闪石长英质角岩带和黑云母蚀变岩带等3个带。其强度依次减弱,金属矿物在各带有明显的差异,内带黄铜矿、黄铁矿普遍发育,并有大量的磁铁矿细脉穿插,是工业铜矿体赋存的主要部位,其边界与所圈定的铜矿化带(>0.19)大致相同,中带黄铁矿化普遍,黄铜矿化减弱,赋存有铜伴生金矿体,外带则仅有呈散点状分布的黄铁矿化,黄铁矿呈良好的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晶形,粒度较大,但很少见有铜矿物。以碳酸盐为主的岩石则形成了各类夕卡岩为主的蚀变带,部分地段可见有方柱石化大理岩带。当接触围岩是石灰岩时通常形成钙质夕卡岩、石榴石夕卡岩。

3)远程围岩蚀变:

主要指离岩体或接触带稍远的地层或岩脉中的蚀变现象。这种蚀变同金矿化的关系很密切。研究表明,蚀变类型主要有3种:

A、白云石化,本区的白云石化作用具有多期性,早期的白云石化一般表现为面状,如碎裂岩中的泥晶质白云石团斑,重结晶形成的自形白云石散点等。晚期的则主要呈线状,一般形成白云石脉,穿插在碎裂岩中,同时切穿早期形成的白云石。与白云石化,特别是晚期白云石化相伴有较强的硫化物矿化,形成硫化物,主要是闪锌矿、黄铁矿、毒砂等,多沿白云石边部呈脉型分布;

B、硅化,与金矿化的关系最为密切。通常伴有强烈的硫化物蚀变,主要蚀变产物与黄铁矿、毒砂、方铅矿和闪锌矿等。较强的硅化作用则形成由毒砂、黄铁矿等硫化物石英大脉或复脉,是重要的富金矿化体;

C、为方解石化,主要为晚期蚀变产物,以广泛发育的方解石脉为特征,脉中基本不含硫化物。

4)其它围岩蚀变:

主要有砂质、粉砂质、炭质岩石的绢云母化、硅化、石墨化等,砂泥质白云岩中的褐铁矿化,二长斑岩脉中的暗色矿物的绿泥石化和浅色矿物的绢云母化、泥化,以及早期基性岩脉的鳞片状绿泥石化、角闪石化和阳起石化等现象。在这些蚀变中,一般都伴有不同程度的以细粒浸染状分布为主的黄铁矿化、毒砂化、黄铜矿化等金属硫化物矿化。

当下午的斜阳透过挂在树叶的缝隙,懒懒的照在草地上时,坐在石头上的我从口袋里掏出烟和打火机,先用二个手指从烟盒中“掐”出一支烟来,再慢悠悠把打火机拨出跳动的火苗,然后点燃一支长长的细细的烟。我坐在那儿很疲劳又很悠闲,而且把烟吸得津津有味,时而深深地吸上一口,再把嘴唇向上一卷,吐出一个个漂亮的烟圈儿,那些烟圈儿打着旋儿缓缓上升。烟在我那发黄的手指燃烧,是那么的悠然,那么的神秘,那么的淡定,那么的从容。甚至有点深遂,有点慵懒,有点迷情。烟雾屡屡上升,就像是那金矿形成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等待着这个男人的深思和肯定。就像未来许许多多的问号,需要这个男人的斟酌。烟雾渐渐散去,把我从梦幻中拉回现实,但散不去的是我心中那永久对马厂箐金矿的认识和思考。

最后来说说地质工作者们总结出来的马厂箐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马厂箐金矿化体主要产在下奥陶统向阳组长石石英砂岩、黑色炭泥质细砂岩或下泥盆统康郎组白云质灰岩中,受断裂破碎带、层间滑脱带或引张裂隙带控制。金矿化与围岩地层关系密切,金成矿物质由富碱斑岩和围岩地层共同提供,中、晚期低温蚀变主要与围岩地层中的构造破碎带相伴,且与该区金矿化关系密切。

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可分为产于斑岩体内部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的接触交代型(角岩型、夕卡岩型)铜钼(伴生金)矿床和产于围岩地层断裂破碎带中低温热液型金、银、铅锌矿床三种类型。它们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与富碱斑岩体密不可分,同斑岩岩浆的侵位演化紧密相关,属于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系统的产物。根据成矿系统或成矿系列的思想,含矿岩浆侵位以后,在同一能量驱动机制下,岩浆热压力和流体内压力可能驱动含矿流体在不同的位置上堆积不同种类的金属,从而在含矿流体通过的路径上发生不同性质的成矿作用,并形成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矿床。尽管其作用机制有所不同,这些成矿作用都是在同一动力驱动下发生的,只是成矿物质沉淀的边界条件有所不同,成矿作用发生在混沌边缘,属于同一个构造——岩浆——流体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

马厂箐金矿,虽然我以一种平缓的心态去领踏它的魅力,但仍在一天的时间里就走完了一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逐渐接受了这种慢节奏,因为慢,你能看得更细,加上时间并不赶,于是我决定在红岩镇再住上一个晚上。躺下回忆起一天经历的种种,这里特别的地质构造和成矿规律,它将会让我永记在心。明天继续上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云南矿山游(弥渡马厂箐金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