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也要“持证”上岗吗?

以前大家经常开玩笑说,家长是唯一一个不用任何考核就可以直接上岗的职业。对家长“持证上岗”的消息,有人非常赞成,觉得很多父母把教养子女理解得太简单,这些证书给了家长要提升教育水平的提醒,甚至是约束。不过也有人觉得,家庭教育需要家长主动学习,公共机构的介入反而让家长由主动变被动。

当然,对教育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当大家都在探讨,家长是不是需要一个外部认证的“许可证”的时候,其实需要提醒的是:也许家长更需要关注的,是你能不能争取到孩子内心给你颁发的“许可证”。如果你没有这张许可证,你说什么基本都是白搭,孩子要么直接顶嘴,要么消极抵抗。

吴伯凡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国外的例子。一个父亲发现女儿跟几个有嗑药嫌疑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他要说服女儿跟他们撇清关系。你想,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孩,会不会父亲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果父亲直接开始说教,这样的谈话十有八九要翻车。

那该怎么办呢?父亲在指出问题之后,不是马上教训女儿,而是先进行自我批评和反省。比如说,最近我内心充满着愧疚,回想这么多年我对你的关心太少,很多时候我特别粗暴,等等。说这些话的目的,就是要赢得女儿内心的许可证。当你确认女儿已经给你“许可证”之后,你接下来的说服、劝告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证执法”,也就是“无效执法”。

吴伯凡老师还指出,其实,管理者在公司里带团队也是一样。很多管理者会感到委屈:“我的决定都是经过精心研究、反复验证的,为什么他们不听?”还是那个问题,管理者没有“许可证”意识。

比如,当项目出现问题,带领团队找出问题的根源在哪,但团队里的人这时处于自我防卫的状态,你的话会被他们当作指责和冒犯,根本听不进去。这个时候怎么办?先别忙着追究责任,而是先充分表达你对团队的信任和理解,并且你自己先积极行动起来,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你的行动和投入感染到其他人,团队成员在内心给你颁发“领导许可证”之后,你的建议和号召才是有效的。

所以,影响他人的高级做法,不是用蛮力砸开对方的心门,而是要让对方主动为你开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家长也要“持证”上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