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孩子气得原地冒烟,推荐《大卫,不可以》:家长和孩子情绪管理

很多妈妈一碰面就会吐槽家中小魔王,有的一整瓶某牌小棕瓶被全部倒掉,有的把不可水洗的颜色笔铺满了墙壁,有的把家里的柜子翻了个遍还把罪状赖给了小狗......

家长遇到过这些情况,想到“精彩的画面”都想炸开,绘本《大卫,不可以》的大卫就是这样的,读绘本的时候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 《No,David》(《大卫,不可以》)和作者大卫香农。

《No,David》 (《大卫,不可以》)这本风靡全球的绘本,1998年荣获凯迪克大奖,《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2001年获日本第七届绘本奖读者奖。

这本大奖绘本在世界上也充满争议,褒贬不一,被评价为“一本能激起男孩共鸣、妈妈心跳的绘本”。

作者大卫香农,曾获得凯迪克大奖、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美国童书作家与插画家协会金风筝奖、美国图书馆协会蓝丝带奖等多项大奖。

最有意思的是,这本绘本就是作者的童年,是他5岁的时候“创作”的。三十多年后,大卫的妈妈把这本精心保管的涂鸦本寄给了他。

小时候的大卫在涂鸦本上画下了所有不被允许做的事情,当时他唯一会拼写的词,就是“NO”和“David”,这是他在5岁时最常听到的。

因而他模仿孩童时自己的画,编绘成了绘本,保留着儿时的原汁原味。

《No,David》故事概要

大卫,经常被妈妈说各种的“不可以”!一条条“罪状”历历在目:

站在椅子上够小熊罐子

一身污泥弄得满地都是脚印

泡澡浴缸流成瀑布

没穿衣服往外跑

用锅碗瓢盆敲打

自创食物人偶

嘴里塞太多食物

看太久动画片

在床上蹦跳

挖鼻孔

不收拾玩具

在客厅里打棒球……

到最后大卫知道错了,妈妈在呼唤大卫,大卫张开了他的双臂,扑向妈妈的怀抱!

大卫依偎在妈妈温暖而又舒适的怀抱,轻轻地闭上了眼睛。

有的妈妈和以前的我一样,会担心带着孩子读大卫的绘本,下一秒很有可能就去模仿大卫的行为。

不用担心,当我们知道了这个绘本怎么引导,阅读效果就变得不一样。

翻阅《No,David》的“三大”妙招

第一,封面引导

读完封面后,引导孩子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卫都做了哪些不可以的事情吧!让孩子们觉得这是一个“找茬”的游戏。

第二,轻说教

有些妈妈在和孩子共读的时候,会很怕孩子去模仿,情不自禁地就会说:

“你不可以这样的哦”

“这样的行为真的非常不好”

“大卫真淘气,千万不可以学”,

最后从亲子“共读”变成了“说教”。

儿童心理告诉我们,大人越不让我们这么做,我偏要这么做,而且还很有“成就感”。越是被千叮万嘱“不要”的事情,反而更推动了这个事情的发生。

像心理暗示一样,“不要”的字眼记不住,就记住了该行为,从而模仿。

所以,在亲子阅读的时候,避免说教。

第三,启发思考

读故事过程中,什么方法比说教更加奏效?

答案是:提问!

启发式引导的方法是:看到了大卫的行为,将问题拋给孩子,把解答问题的主导权给孩子。

通过孩子的觉察和和思考,说出事情的解决方案,才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并让他们牢牢记住。

例如:在大卫把食物当成小人玩的时候,我们可以问:“大卫把食物都用叉子竖起来的话,他能享受到好吃的食物吗?”

顺势问问孩子,你猜猜他的妈妈会说什么呢?

再延伸问孩子:“如果换作你,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让孩子自己替大卫想一下办法。

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做自我分析,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能很好地践行。

《No,David》给我们的启示

绘本中的大卫虽然捣蛋,但其实是一个创意十足的孩子,非常善于观察和模仿。

我们成年人逐渐学会的是,“看见”行为的背后,看到每一个孩子“捣蛋”的企图。

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接纳生活经验和能力不足的孩子,通过指引在错误中学到了经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孩子气得原地冒烟,推荐《大卫,不可以》:家长和孩子情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