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比努力更重要?90%的人忽视了选择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内容主要是一个叫做王二宝的女生讲她的一段裸辞之后的求职风波以及关于“社会容错率”的思考,这个视频有那么一瞬间让我陷入“普鲁斯特时刻”,沉思良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先说一下主人公,王二宝何许人也?90后牛津大学海归,阿里巴巴工作背景,后入职一家外企担任产品经理,裸辞后决定转行,四处奔走争取到金融VC、财经媒体等公司的面试,用尽九牛二虎之力,虽然能力得到认可,但因为缺乏相关工作经验被拒,好在最终以薪资砍半的代价成功入职了另外一家公司。

整个求职过程一波三折,有惊无险。视频最后,她由衷感慨:“社会的容错率太低了~~在这个社会里,通常你读什么中学就决定了你读什么大学;你读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就决定了你找什么工作;你的第一份工作甚至就决定了你的职业生涯~~我觉得自己是相对幸运的,我的血够厚,让我经得起多挨几次打,有这个试错的成本,并且在折腾的中找到了自己。那些没有我幸运的人呢,难道就要一步错,步步错,然后永远都没有翻身和逃离的机会了吗?”

诚然,王二宝遭遇的职场困境并非个例,还有许多的人,他们工作多年,职业发展与预期不符,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无法跳出既定的职业轨道。这部分人当中,有的不堪重负苦苦挣扎,有的放弃抵抗躺平等死,还有的迷失方向,一步步把自己带到坑里,之前网上看到过一个段子:

【某行业的职业生涯】:25岁业务专员→28岁业务经理→32岁业务总监→35岁外卖骑手

社会容错率真的很低吗,我们应该怎样逃离职业选择的陷阱,又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生涯?这些问题,与我们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至关重要,今天我就跟大家简单捋一下。

1、观念在左,躺平在右

有不少人感叹社会容错率低,首先我们要思考一下为啥自己会“犯错”?错这个概念,似是而非,因为如果你不经历它,就很难证明它就是错的。但说它是错,因为有的错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有意识地规避它。人之所以犯错,很多时候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有毒观念。生活中,他人、媒体、书籍等有意无意地传播某种观点、事实,然后经过我们反馈、总结,一来二去,逐渐建构成了观念。他人之肉,彼人之毒,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许多观念,有的是旧时代遗留下的迂腐认识,有的是为满足特定群体利益的价值体现,还有的是基于某些人的独特经历产生的普遍经验,有毒的观念总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选择。比如”赢在起跑线“、“先就业再择业”、“成名要趁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轻则左右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重则影响我们恋爱结婚生子,最后的结果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任何人都没法替我们承担后果。

我有个朋友,他父母都是石油化工系统普通工人,他上大学找工作那会那会父母跟他说应该去国企,因为国企稳定,福利好,于是他大学读的是某石油院校的石化类专业,毕业后去了一家国有化工厂,工作虽稳定,但一眼能够看得到之后的几十年。后来他有了女朋友,直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女方家人要求先买套房子,他父母的积蓄早年基本都花在了他哥结婚买房上面,凑不出首付的钱来,无奈之下两人分手。从那以后,这哥们幡然醒悟,从国企离职,投身互联网行业,为了挣钱,俨然一副拼命三郎的架势。有一次他感慨到:“我做梦都没想到,"因为没钱买房女方选择分手"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早知道这样,我大学无论如何也会考个研究生,去一家大厂工作,而不是每天把时间耗在LOL上面“。

怎样才能摆脱有毒观念的影响,关键在于用辩证法思维找到自我需求与外部世界的价值闭环。与其相信各种营销号、鸡汤文和成功学书籍里的各种职业规划秘籍,不如多想想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欲知世界,必先自知。只有认清自己,我们才能把控自己的人生。

有的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个人潜在的危机,却用一种“躺平”的方式以不变应万变。倘若躺平真的能够“应万变”,的确无可厚非。但是躺平真的能够应万变吗,躺平的代价真的能够被接受吗?许多人躺平看似短时间内风平浪静了,直到撞上南墙头破血流,才追悔莫及。人和鸵鸟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总是可以在暴风雨来临前未雨绸缪,而鸵鸟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把头钻进沙子里。最近网络上甚嚣尘上的一句口号”躺平即正义“,居然还有许多年轻人趋之若鹜。如果你的血还没有厚到足以逃离内卷,那么我想引用罗斯的一句话:“你可以用思想上的隔音器隔绝喧闹声“。你将就了生活,生活也就将就了你。

2、努力之下,暗藏陷阱

有的人,明明很努力,却总是劳而无功,原地踏步。他们终日忙碌,花大量的时间做一件小事,不善于思考,毫无方向。他们自认为很努力,其实是掉进了假装努力的”美化陷阱“。也有的人,他们有明确方向,也足够用心,却没有质的提升。太过努力,疏于观察当下的问题,反而过犹不及。有一种认知心理叫做“确认偏差”,意思是人们倾向于寻找与他们先前持有的信念相一致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你一开始就已经走偏了,你的努力只会让你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我曾经看到一个网友分享职场经历,他因为受到某些鸡血文化影响,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做咨询行业顾问。初入职场的他,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职场PUA,上司单独跟他聊天,以过来人身份告诉他:“做这个行业,唯一的秘诀就是勤奋”。他听后深以为然,一头扎进业务里,起得比别人早,走得比别人晚,与其他新同事疏于交流,他似乎与其他同事格格不入,像是被孤立了一般。后来他发现业绩毫无起色,而那些整天上班摸鱼,下班到点就走的同事业绩轻松碾压他。他觉得问题出在自己业务不精,于是他将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了业务学习上。后来换了新领导,他因业绩不达标被辞退,临走前他不甘心地跑去新领导那里一问究竟,原来其他同事私底下和老员工们私底下喝酒打牌,早已经打成一片,每月底清算业绩的时候,老员工都会私下拿一部分业绩出来”共享“给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同事,确保他们业绩达标,只有他还傻乎乎埋头苦干。从那以后,他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做销售,转行做了技术,后来慢慢步入了正轨。

上面的网友,因为缺业绩,所以一心专注于业主,这其实是掉进了“稀缺陷阱”。《稀缺》一书曾经提到:“贫穷是因为金钱的稀缺,忙碌是因为时间的稀缺,孤独是因为社交的稀缺,节食失败是因为饱腹感的稀缺。稀缺心态会在潜意识层面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使我们坠入“稀缺陷阱”,疲于应对越来越严重的稀缺。”稀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观察能力,让人顾此失彼,忙于应付当前比较紧急的事情,却忽略了其他重要但又没那么紧急的事情,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上述网友因为缺业绩,所以将注意力聚焦于业务能力提升上,却忽视了职场人际关系和办公室政治的重要性,对于某一些行业,尤其是咨询销售类行业,个人的发展50%取决于业务水平,50%取决于人际关系。以小见大,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一套“明规则”,和一套“潜规则”,这两套规则对立统一,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身为职场人,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力再强的人也会因自己的短视而被反噬。

另外,这个社会还有许多人,因为缺钱,工作之余不惜出卖业余时间充当廉价劳动力。因为缺爱,在心仪的女生面前过度献殷勤,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穷人思维”,《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提到:“富人买入资产,穷人只有支出,中产阶级买入他们自以为是资产的负债”,这里的“资产”是能够帮你带来长期的被动收入东西,可以是知识技能、个人能力、或者固定资产。挣外快、献殷勤就是一种“自以为是资产的负债”,看似付出得到了回报,但却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情感。穷人往往对于时间不屑一顾,富人视时间如财富,因此才有那句大俗话:穷人拿时间换钱,富人拿钱买时间。以上,穷人和富人最大区别在于,穷人倾向于付诸时间和情感,获取廉价报酬和低级存在感;富人倾向于提升自我、增强个人魅力来获取财务和爱情。

3、选择才是努力之关键

“容错率太低”本质上反应的是人们改变现状时候的一种过渡成本较高,自我更新压力较大的现象。有些跨行业求职成功的朋友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当初职位描述(JD)上面一堆冠名堂皇的行业经验其实并非必需,好不容易挤进一个全新的行业的大厂,发现工作内容就这?所谓的行业门槛甚至随便一个大学生简单培训一下都可以上岗。那为啥企业还对经验这个东西如此重视?其实站在企业的角度很好理解,他们要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抛开培养新人的各种成本,能否胜任、是否稳定以及如何如果评估业务能力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社会宏观层面来讲,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经验壁垒”的存在有效避免了社会人力资源分配熵增的过程,设想一下,假如经验门槛完全取消,行业之间的人员流动将会极大的增加,每个行业的核心知识和人才的积累将遭到极大的破坏,社会将会陷入低效能危机,这样的结果不符合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利益。

按照上面的逻辑,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一辈子坚守自己的老本行?当然不是,择业就是一种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在这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时代,个人利益最大化就是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个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将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我们提倡在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大概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大多处于择业期的人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享一个“自我时间轴“模型。

“自我”代表的是职业与我的关联度,包括兴趣、知识技能、相关能力,“时间”代表职业发展与消耗时间的关联程度,比如医生这种职业就是从事的时间越久收益越高,最好的状态是我们的职业处于“快速成长“的象限。关于“自我”的维度,许多人可能觉得自己全面平庸,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对许多工作都有点兴趣,这种情况下可以先调研,挑一些自己感兴趣而且靠谱的方向,大胆去尝试。即使踩坑了,也不要气馁,人这一辈子有的坑是注定无法避免的,一次次地踩坑,有点类似排雷,时间久了总能找到你的终极宝藏。虽然踩坑难以避免,我建议踩坑要趁早,毕竟年龄越大重新再来成本越高。

现实情况下,我们许多人第一份工作都会踩坑,甚至有的人换了几份工作,依然还在坑里蹲着。既然踩坑无法避免,难道要像王二宝那样先辞职再找工作吗?对于这种操作我的建议是先从副业开始入手,假如屡试不爽,再考虑将副业转正,顺便还可以解决“经验壁垒”的问题。有的职业并没有对应的副业,那就“骑驴找马”。没有经验怎么办?关键在于拿出与求职领域相关的过硬的本领和虚心好学的态度,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考虑曲线救国,从目标职位的相关的但是经验要求没有那么高的职位入手。此外,还可以自降身价,虽然有效,但要注意分寸,毕竟降下去容易,升起来难,降薪的长期代价并不是谁都可以接受的。

说完了职业再来说平台,以前看到过一个公式,你的高度=自身价值+平台高度,行业和企业共同构成了你的平台,我们常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一个好的平台能够给你的职业生涯加上一个巨大的杠杆。在满足个人相关性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那些资本比较集中,增长潜力巨大的行业以及这个行业中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什么样的平台才是黑马,不防回过头看看,每一次的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都会造就一波市值万亿的公司,过去有互联网行业的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未来又会诞生什么?如果能够想清楚这个问题,并且付之行动,相信结果再怎么也不会太差。许多人往往把精力放在“过去”,但却很少关注“未来”。与其说这个时代在内卷,还不如说我们自己选择了一个内卷的平台。我认识一个大神,他在游戏行业耕耘多年,做过一些流水过亿的项目,后来随着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市场饱和以及游戏版号政策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他明显感觉到了游戏行业已经“触顶回调”,他裸辞之后在家思考良久,决定进军人工智能领域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最后进入到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从事产品经理,现在还能经常看到朋友圈工作动态,大概意思就是充实且忙碌。

尾声

以上,总结一下:

1、打破对固有观念的认知,建立自我价值闭环,放弃对于躺平的侥幸;

2、避开四个陷阱:美化陷阱、确认偏差陷阱、稀缺陷阱、穷人思维陷阱;

3、你的高度=自身价值+平台高度,通过自我时间轴选择职业、平台。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与其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如说努力地选择最重要。

人生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愿看过这篇文章的你,运筹选择之中,决胜陷阱之外。

你可能感兴趣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90%的人忽视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