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懂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当代小说之王,人间情圣。”


“对这样充满神经质描写的作家有这样的评价,好像有点超出常人的理解。”

“不,更多人只是没有认真地读懂他,在我看来,他的光芒可能要持续一千年。”

“希望他有这份才气,这样说是因为他的创新,还是他极致入微地现实描写。”

“他不喜欢所谓‘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传统,连司汤达、巴尔扎克和左拉都被他贬为‘可憎的庸才’。”

“不喜欢现实主义?”

“他反对‘逼真’地模仿现实,因为世上没有逼真的模仿,任何作者都在歪曲地模仿现实。他公开声称自己的小说就是一种揶揄式模仿,而‘揶揄模仿的深处含有真正的诗意’。 ”

“真是水仙花一样地自恋,不过话语中也有一定道理。”

“哈哈,是的,他本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不应按照机械的原则硬将作家套进某某主义的模子。”

“这我非常赞同,虽然作家总有风格,可是纯粹的派别分类有些简单。”

“他也反对作家过分依赖现成的文学传统或模式,甘心充当时尚和潮流的俘虏。他认为世上只有一种艺术流派,就是天才派。"

“语气有点像王尔德。”

“恰当。”



“他的小说真的很出色吗?”

“不同的人有不同视角。”

“你为什么喜欢他?”

“他充满了迷幻色彩,从他我才知道小说是如此充满魅力。”

“他不一定认可你对他的评价。”

“哈哈,这无所谓。”



“我最喜欢的是他的节奏,小说跌宕起伏,如一首钢琴曲,还有就是他的语言表达。他在多个国家生活过吧?”

“理所当然。他出生在俄国,在英国受教育,在那儿研究的法国文学,有十五年的时间在德国度过。”

“受过良好教育?”

“是的,他出生在一个只有四分之一人能够读书写字的俄罗斯,纳博科夫十四五岁就用俄语通读了全部托尔斯泰的作品,用英语读了全部莎士比亚的作品,用法语读了全部福楼拜的作品,这是他的精英背景孵化其天资的绝佳机会。这些语言的习得,令他在困难的流亡时期得以凭借教授多语言课程和翻译工作支撑窘迫的经济境况。”

“他语言学习能力也太强了。”

“孩提时代的纳博科夫在追踪蝴蝶时第一次尝到了准确知识带来的快乐。”

“他喜欢蝴蝶?”


“是的,1940 年 5 月,纳博科夫抵达美国,因为生活所迫,开始成为大学教师。文学翻译和文学教师都不是他最喜欢的工作,他更想成为比较动物博物馆的研究员,即使在工作压力最重的美国时期伊始,他还在撰写论蝴蝶分类的科学论文。”


“爱好广泛,这是作家的一个基础。我很喜欢《洛丽塔》,想象不出他怎么如此有才华。”

“《洛丽塔》的开头是经典,是文法老师的范本。”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是的,很少这样开篇,他让这成为经典。”

“这应该是堪称小说史上最著名的开场白了,通篇几乎只由[t], [l], [s] 3个音开头的单词组成,而[t], [l] 两个音是唇齿相碰的情况下,最外向性的音节,而这种头韵(Alliteration)的运用,是英文中最典雅的写作方式之一。”

“他恰当地表达出了人的欲望。”


“哈哈,这是最能在读音中体现“欲望”的音节,加上长短句错落,很有节奏感。在结尾特意强调了Lo. Lee. Ta.是为了让读者自发去读这一段,然后感受这种欲望感。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中没有一个完整的句子,这不是正常小说的写作方式,而一般被运用在诗歌中。”

“他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喜好。”

“是的,他喜欢紫色,还喜欢 【平庸的】【黑色的】【我的】。”

“他内心憎恨平庸。”

“是的,他有这种执念,也有这个资本,所以让人嫉恨。”

“善于应用色彩,这是他的特色吗?”

“纳博科夫以具有联觉能力闻名,就是有的人听到声音,能出现视觉反应。他对于颜色的词汇使用也比其他作家多得多,如果用彩色蜡笔颜色作为标准,他10万个词中大约要使用460次颜色词,非常之高。”

“你是说他是好色之人?”

“一方面是他喜好,另一方面说明他懂得。”

“可是你说他是情圣?”

“虽然一生中与妻子薇拉罕有分离,作家仍坚持为她写情书,超过50年。从1923年在柏林的初会直到1977年作家在瑞士去世前夕。他大部分著作都题名献给妻子,妻子既是他的编辑又是翻译。这对夫妻一生中几乎从未离开过对方,但是他们的独子还是在妈妈的遗物中发现了300多封老爸写的信。”

“他的写作理念是什么?”

“他一直认为:‘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他认为伟大的作家集三者于一身: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他强调的是后者,认为大作家最要紧的是大魔术师。他崇拜纯艺术,称文学作品为神话故事,强调作品的虚构性。”

“这和海明威完全不同。”

“哈哈,基本如此。他说:‘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说某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这简直是辱没了艺术,也辱没了真实。’他认为狼来了的故事就是绝妙的文学,因为在丛生野草中的狼和夸张故事中的狼之间有一个五光十色的过滤片,一幅棱镜,从而形成一种艺术所需要的迷幻效果。”

“不知道为什么,我开始认为海明威的‘真实’很重要,但听你说纳博科夫,又感觉‘虚构’重要。”

“真理有多面性。”

“纳博科夫好像少有看得起的作家?他曾不同的场合,评价《日瓦戈医生》,说它拙劣,笨拙,枯燥,老套,虚假,蹩脚,愚蠢等等,几乎能想到的丑陋的词汇都可以形容这本书。可是我看这本书,确实感觉还不错啊?”

“纳博科夫一贯毒舌,他几乎看不上任何比他优秀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被他贬低得一无是处,海明威也不入法眼,更别说帕斯捷尔纳克,他的性格使然。”

“他有自己喜欢的作家吗?”

“纳博科夫在巴黎的时候,有两次跟乔伊斯会面,在乔伊斯面前,这个平时张扬和毒舌的小说家变得很是低调和腼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他心目中是二十世纪的文学杰作,在真正的天才作家面前,纳博科夫才会心悦诚服。能够与《尤利西斯》并列,一直是他内心深处的渴望。”

“他的一生经历非常复杂?”

“他本来继承了巨额遗产,可以过着优渥的贵族生活,但 1917 年 10 月之后通通丧失,他父亲也死于一次暗杀行动。纳博科夫终生对政治都深表厌恶,各种场合都强调根本没有苏联文学的说法,他只相信文学的艺术性,政治涉猎文学只会玷污艺术性。”

“他并不喜欢你看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课堂上,纳博科夫给俄国作家排名:第一,托尔斯泰;第二,果戈里;第三,契诃夫;第四,屠格涅夫。点评说:‘这很像给学生的作文打分,可想而知,陀思妥耶夫斯基正等在我的办公室门口,想为他的低分讨个说法。’”

“据说这导致学生摔门而出,以示抗议?”

“人应该捍卫自己的观点。”

“《洛丽塔》涉及到禁忌,关乎道德问题。”

“文学写作是一个审美问题,不是道德问题。我们无法仅从作家选择了一个禁忌的题材,就可以推断本人道德是有问题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会懂纳博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