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考

      阜欣小学谢健研学会日志

        迎着和煦的春风,再一次来到了西段中心小学,西段中心小学的文化建设和孩子们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看得出平时老师们下的功夫。这是第二次来到这里教研学习,上一次和我们研学三组的老师们,共同就24点这节数学文化课进行了磨课,老师们都做了充分的准备,磨课后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课与修改。

        今天四组的汪老师带来的是五年级的《博士的生日》、五组冯老师带来的《奇妙的七巧板》和我们三组赵老师的《24点》。

      这几节课老师们都带领孩子们进去了课堂中,也注重了孩子们罗辑思维、图形几何等的训练,教师的语言和上课技巧可以说都是比较得体大方的。汪老师这节课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介绍日历的历史和由来,我觉得这样的设计过于占用时间,其实汪老师这节课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们的表现都是不错的一节课,学生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发现了日历的那么多有趣的规律,完全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反问学生们这么有趣这么多规律的日历是怎么来的?谁发明的?我想这时候再引出中国人发明的历法,孩子们的自豪感会尤为深刻。再有历法的产生是和我们古代农业相关,古人为了更好的记录农耕的最佳时机,才慢慢的产生了历法,也就是人们学着用数学记录天气的变化,农耕的时节等等。日历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人们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的现象和问题的开始,用数学的文字记录年月日星象的变化等等。这是不是隐藏在这节课背后的数学文化呢?孩子们在课堂上会不会产生这样浅显的认识呢?数学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上课的时候老师会不会关注到这些呢?还是只看到了历法中的规律?

      冯老师的《神秘的七巧板》一节课孩子们都投入在拼摆之中,冯老师设计的是让孩子先拼摆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最后拼摆实物。孩子们在拼摆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拼不出来了,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孩子动手操作少,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老师这样的设计颠倒了。平面图形从哪儿来?从立体图形来,立体图形从哪儿来,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教材编排的时候,一年级先学的是立体图形,然后才是平面图形。

      他们在上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课堂到底让孩子们学会什么?三节课最后一个环节都是你学会了什么?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觉得太“官方”,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回答,或者老师设计这个问题意图是什么?老师是想知道一节课学了哪些知识吗?我们就是一个教“知识”的老师嘛?

      “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在《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言论。这句话无疑把教育揭示的一针见血,教育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教育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只看到了知识,看不到知识背后的东西。只关注了学生会计算,知道了日历是中国人发明的,考试能考高分等等,这些有什么用呢?到了社会上有几个人会用到列方程去解决问题?尤其是我们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果我们只关注了知识,看不到学科背后的东西,自己都不知道学生学了这些有什么用!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毫不客气的说我们就是在“误人子弟”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