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异兽是指《山海经》记载的极具神秘感奇异怪兽,这些异兽让读者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古时候的生态环境和古人对一些未知事物的理解和想象。这些长相奇特的异兽也为众多美术爱好者、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遐想,让大家总是乐此不疲地创造着。
山海经异兽图有很多的人绘制过,中国古人有蒋应镐、胡文焕、成或因等人为其绘图;日本有《怪奇鸟兽图卷》;现代也有很多人绘制过众多版本的《山海经》异兽。这些古今中外的异兽图为我们研究山海经增加了许多新的方向,也让很多非专业人员从另一方面走进了《山海经》的世界。
面对上古奇书《山海经》,太史公司马迁心里都的确有点慌,于是他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但是《山海经》真的有异兽吗?
答案是没有。
《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 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 实惟帝江也。
一只鸟,长的好像黄布口袋,脸上一片模糊,还有六只脚四只翅膀,这难道还不是怪物吗?
但是,黄囊就是黄布口袋吗?
其实黄囊是一种鸟!
黄胆鸟:胸鹀(学名),又名黄胆、禾花雀、黄肚囊、黄豆瓣、麦黄雀、老铁背。
黄胸鹀(学名:Emberiza aureol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长14-15厘米,有2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
清楚了黄囊鸟的外形,那么这种神鸟的模样大体清楚起来了,面目混沌可能是头部毛发遮挡了面部所致,那么六足四翼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来看一个更怪的。
《山海经》南山经记载:(基山)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鸟 付鸟)(chǎng,fú),食之无卧。
一只鸡,有三个头六只眼六只脚和三个翅膀 够吓人的吧?
但是如果说有一种鸡,它的头有鸡的三倍大,眼睛是鸡的六倍,爪子粗壮是鸡的六倍大,翅膀有鸡的三倍大,对了,它就是火鸡!
古人在介绍动物时,往往是用常见的动物做比较,它们的头、眼、脚、翅膀做对比,让我们可以直接构思出这种动物的三维立体形象,帮助我们更快寻找出答案,但是我们却误解古人两千年!
再来看两个例子。
同样是在基山: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bó,shī),佩之不畏。
一只羊,长着九只尾巴四只耳朵,多么奇怪。但是如果有一种羊,尾巴是普通羊的九倍,耳朵是普通羊的四倍,你还会奇怪吗?
对了,它就是大尾寒羊!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獾,其音如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一只眼睛,三只尾巴的狸花猫不是残疾吧?真有人把它画出来了:
如果有一种猫科动物 眼睛和猫一样,尾巴有三个猫尾巴粗,一身花纹,它就是小浣熊!
古人除了对两种动物做比较外,也会对自身身体的比例进行对比,举列说明。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扈。
一条鱼,一个头十个身子,比八爪鱼都变态。如果改变思维方式,认识到这种鱼的身体是头部的十倍长!哦,原来是秋刀鱼。
《山海经·北山经》:浑夕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盛产铜和玉石。嚣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北流入大海。这里有一种长着一首而二身的蛇,名称是肥遗,在哪个国家出现那个国家就会发生大旱灾。
一个蛇两个身体,就只能是分叉了。其实这种蛇只是身体比头部肥大,这就是眼镜蛇!
当然,《山海经》中也有疑似错误造成对物种无法正确理解的: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虫字边),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肥遗(虫字边)既然是一种昆虫,有六足四翅的就正常了,联想到旱,这就是蝗虫。
错误很可能发生在蛇字上,这里可能是想表达昆虫的意思,也许是传抄带来的错误。瑕不掩瑜,《山海经》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能够正确理解古人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马上在脑海中建立各种生物的三维立体形象,虽然因为生物多样性,我们很难完全准确还原《山海经》作者描述的对象,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很多生物种类都在我们面前消失了。但是能够推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古文献考证上,还《山海经》一个经典的生物学古文献地位,把《山海经》从志怪小说分类中解救出来是很有价值的。
正确理解是解读《山海经》的唯一途径,在此基础上将对五藏山经做出解读,以此作为《山经考》的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