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沧海事》这本由罗马主义撰写的书主要是讲平定新疆叛乱的历史,主要人物就是晚清三杰,分别是清道光年间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政治家、战略家曾国藩;平定陕甘回民起义、攻灭阿古柏政权,收复新疆的军事家、政治家左宗棠;参与洋务运动、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政治家李鸿章;以及一位平定新疆叛乱的晚清飞将军刘锦棠。
不过,清朝前期也有俩位大将军平定过新疆的叛乱,兆惠——在乾隆时期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与大小和卓的叛乱;杨遇春——在道光时期平定了张格尔叛乱。而晚清光绪时期,刘锦棠平定了新疆全部的叛乱,最终没有辜负左宗棠的重用收复了新疆。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晚清沧海事》这本书就是因为它颠覆了我对晚清历史的看法,提高了我的认知水平。
很多清朝书稿都有一些记载,比如有人用火绳枪,击中了300步外的飞鸟之类,所以肯定不是滑膛枪,而是线膛枪,不然不符合物理规律,这说明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早发现了膛线的作用。
此时,晚清时期的中国已经进入热兵器时代了。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兴起了一阵学习曾国藩的热潮。其中关于曾国藩的带兵打仗,有一个很奇怪的事儿,就是所谓的结硬阵,打呆仗。市面上所有的书,都把这事儿升到了一个道德高度,意思是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想投机取巧。
曾国藩的这种战术,说白了,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士兵就立刻挖战壕,修堡垒,不论是攻城还是野战,他都是这一招。而且每每以两三万人的兵力,包围和全歼对方几十万人。
这事看得我一头雾水。当时我就在想,拿着大刀长矛的清军,单靠一条战壕,真能挡得住数量占压倒优势的对手吗?如果他们要跳到战壕里去,让对手居高临下的攻击他们,那不更是找死吗?
可惜的是,我们都猜错了,曾国荃敢来,那是因为湘军已经脱胎换骨,鸟枪换炮了,湘军在这一年已经变成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全部都使用了洋枪洋炮,所以他们才有这个底气。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在目睹了第2次鸦片战争里,英法联军惊人的表现以后,以恭亲王和曾国藩为代表的一些开明派官员,已经意识到,在这场生存者游戏里,花时间练级纯粹是然并卵,人民币道具才是关键。
所以,在1860年以后,湘军放弃了传统的大刀长矛,抬枪土炮,大部分改成了洋枪洋炮,装备了最先进的恩菲尔德1853式线膛步枪,使用准确射程接近300米的米尼弹,大量采购拿破仑炮和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开花弹变成了炮兵标配,一些军队甚至还装备康格里夫火箭,达到了同时期美国内战的装备水平。
彼时,晚清已经意识到热武器对战场的颠覆作用了,所以开始有意识地建造兵工厂,只不过不能制造先进的武器装备。那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只能依赖西方国家的供应,所以平定新疆叛乱时,左宗棠坐镇大后方,管理钱与粮的后勤与制定作战方针,每次都要催胡雪岩快点搞钱,毕竟在热武器时代打仗是很烧钱的,那些子弹打一颗没一颗,装备没了就没了,那些先进的武器晚清又制造不了,所以进口武器要钱,买粮食要钱,运粮食又要钱,左宗棠光算这些账都心惊胆跳,花钱如流水的,晚清国库都被西北叛乱耗空了,能不心烦嘛。
假如1862年没有爆发穆斯林大叛乱,以及1864年的新疆没有沦陷,哪有后来朝堂上不停地争论海防与陆防谁更重要啊。
我们都知道,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爆发了两场规模巨大的内战,一场是太平天国运动,而另一场就是西北穆斯林极端势力大叛乱。
太平天国运动让中国损失了接近1亿人口,而西北穆斯林极端势力大叛乱,则导致了三千万人被屠杀。
虽然两场战争都异常的血腥,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大悲剧,但是两场战争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却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我们抛开那些让人刻骨铭心的数字,单讲这两场战争给中国后来带来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机遇,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而西北穆斯林大叛乱,则是一场纯粹的分裂运动,毫无意义的内耗,它拖垮了大清王朝,让中华民族陷入了近百年的痛苦和屈辱的深渊,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这样的结论呢?
一切还是要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说起,客观的讲,对当时的清朝人来说,这不过是一场加强版的倭寇骚扰而已,它不足以惊醒,依然在沉睡中的中国人,让他们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但是随后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让大清王朝的腐朽和没落暴露无遗,随后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是震撼了中国的精英阶级,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的不一样了。
所以从一八六零年开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恭亲王为代表的开明派,已经意识到了,因循守旧就是死路一条,必须要有选择的向洋人学习。
而最先进入中国的,就是洋枪和洋炮,还有洋人雇佣军。已经走投无路的大清王朝,靠开外挂打败了太平天国,死里逃生,这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向洋人学习的决心。
假如1862年没有爆发穆斯林大叛乱,以及1864年的新疆没有沦陷,1863年左右,江南就开始了重建,到了1866年以后,中国就会全面的进入和平时期。
那么大清会走上哪一条路呢?很明显,中国肯定会比日本,先完成现代化改革,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说呢?
原因很简单,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势力空前强大,当时的慈禧年富力强,一心要为她的亲生儿子,打造一个太平盛世,非常的开明务实,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洋务派四巨头全都大权在握,几乎所有的各省都抚大员,不是湘系就是淮系,他们都有强烈的改革意愿。
再加上刚刚经历了内战,朝廷的危机意识也非常的强,而且以书呆子为主的保守派,当时都是靠边站的,所以政治气氛对改革非常有利。
而且当时保守派最关心的问题,是削藩的成功与否,也就是曾李左等人,愿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兵权,去换取政治地位的问题。在当时只要不拥兵自重,搞不搞改革,根本就没人关心。
因此你看这个时期,恭亲王搞同文馆,翻译外国人的书籍,找外国人当大使,曾国藩派容闳去美国购买机器,建立安庆制造局,左宗棠搞福建船政学堂,搞马尾造船厂,李鸿章搞江南制造局,还有洋务派一起搞的海军舰队,也就是后来上当受骗的阿斯本舰队,几乎都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因为当时主要的政治矛盾不在这里。
所以这和日本西南战争结束以后的局面很类似,改革派可以大展拳脚。而且当时中国的国际机遇非常好,首先是当时的各国都在搞金本位制,再加上轰轰烈烈的美国淘金运动,让白银的价格一再下跌,让以白银结算的中国产品,出口急剧增加。
再加上英国当时还没有完全搞定印度,在中亚又和沙俄争的你死我活,法国和普鲁士之间矛盾重重,还无心顾及越南,日本也没有能力在朝鲜搞事,而美国对中国又非常友好,所以是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因此中国如果没有云南马化龙,没有西北和云南的穆斯林极端势力,即便有捻军闹一闹,那也不足为虑,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那么左宗棠就不会去西北,他在福建搞得恐怕就不止一家船厂,一个船政学堂,毕竟这只花了他一年的时间,如果他有更多的时间的话,他又会建立多少企业,多少现代学校呢?
那可是1866年呀,离改变中国命运的甲午战争,还有将近30年。
你要知道,即使在西北繁忙的战事中,他还抽空建立了兰州兵工厂,兰州毛呢厂,到处推广用蒸汽机打井,如果他能专心致志地做这些事,他会做得有多好?
而李鸿章提出建设现代海军的计划,也是早在1868年左右,但是真正的北洋水师,一直被拖到了1888年才完成,整整耽误了二十年,更别提他的其它规划了,包括江南造船厂的扩建和轮船公司的成立等等。
而曾国藩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早在1868年就提出了,这个时候离他去世还有4年的时间,再加上当时的中美关系极好,被派出去的恐怕就不止100来人了,这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还有刘铭传的修铁路计划,张树声的政治改革提议等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了,如果没有爆发穆斯林大叛乱的话,我估计今天的朝鲜韩国和越南,依然在使用中文,中国早在百年前,就崛起成为世界的强国了。
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马化龙策划的这一场穆斯林大叛乱,变得烟消云散。
这不仅仅是因为所有的钱,都被花在了西北战场,让改革派的所有梦想,都化成了一场泡影,更重要的是,一代人的生命也因此被耗去,国际局势也从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再也没有机会了。
为了平定穆斯林叛乱,中国又多打了十多年的仗,天文数字般的战争开支,压的大清的财政,一直就没有喘过气来,甚至要靠向外国人借款,才能勉强度日。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造舰队,修工厂,派人出国留学……全都成了水中花,镜中月,即使能勉强实施的,在捉襟见肘的财政之下,自然也成不了什么气候。
而且我们还要知道一个严重后果,为了解决西北问题耗费的天量资金中,有大量的外国借款,这些钱用了很长的时间才还清,因此清朝政府的财政状况,一直就没有彻底好转过,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甲午战争。
而且因为多打了十年的仗,熬死了曾国藩,也熬死了慈禧的儿子,前者让大清丧失了理想,失去了旗帜;后者让慈禧变了一个人,从一个一心要为儿子,打造一个大好江山的能干妈妈,变成了一个天天为了权力,算计来算计去的阴险女人。
同样因为多打了十多年的仗,恭亲王也失势了,左宗棠也垂垂老矣,不久于人世。李鸿章变成了一个老油条,从内战中走出来的那一派实干家,早已经凋零枯萎,朝廷上换成了以翁同龢为首的保守派,嘴炮党。
接下来国际风云形势剧变,法国人从普法战争中缓过了气,开始入侵越南,接下来又和中国人打了一仗,英国人为了遏制俄国,选择了扶持日本人,作为它在远东的代理人,而美国也开始搞起了排华法案,大清从此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因为马化龙的出现,因为穆斯林极端势力的登场,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十年,从此彻底走向深渊,走向了万劫不复,走向了百年艰难。
而反观日本,他们是非常的幸运,由于没有一个游离在大和民族主流价值观之外的宗教,少了一大堆极端分子,所以日本人打完了内战以后,就开始了长期的和平,虽然仅仅只是比中国多了十年,但这是决定性的十年。
很可惜,由于西北穆斯林的叛乱的出现打断了晚清改革的历史进程,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历史自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
《晚清沧海事》这本书着重讲的就是在左宗棠的坐镇下,飞将军刘锦棠是如何在濒临绝境时屡次创造奇迹收复新疆的。
刘锦棠,是晚清第一名将,不但用兵速度奇快,又善于搞情报工作,而且还特别擅长指挥大规模的运动战。这绝不是浪得虚名,因此翁同龢对他那么崇拜,觉得有了他就能打得赢甲午战争,而李鸿章也曾经不无嫉妒地对同僚说过,左宗棠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全靠了一个刘锦棠,那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要知道同时期的名将,无论是保卫台湾的刘铭传,还是打赢了镇南关大捷的冯子才,他们都只是打赢了一个局部战役,而且都是背靠后方,以多胜少,从来没有遇到过像刘锦棠面临的,这样棘手的情况,也没有像刘锦棠这样,从头到尾就没有打过败仗。
不仅仅没有打过败仗,更重要的是,刘锦棠打赢的每一仗,都堪称是奇迹,而且全都是在挑战人类的极限,让我们看一看,面对如此一个无解的困局,刘锦棠是如何创造传奇的!
如果我们要把刘锦棠比作武林高手,那么他武功的特点,就是一个快字,快到了无与伦比。
刘锦棠平定新疆叛乱时似乎已经走投无路,他只有2500人,粮草已经再次告罄,如果强行进攻,他肯定打不过白彦虎,人不可能违背物理法则,如果撤退,恐怕大部分人都会被饿死。
更重要的是,在如此险恶的局势之下,他只要下错一步棋,虚弱的大清,将失去所有的本钱,没有机会再重来一次!
更不用说朝堂上的政治局势,本来就想放弃新疆,一旦发生这种事,无论左宗棠再如何努力,肯定也无力回天,中国统一的大业,就此要化为泡影。
所以,刘锦棠必须要再次创造奇迹,他必须要超越物理法则,可是这可能吗?
至少白彦虎不这么认为,他手下的一万多名穆斯林叛军,手持着和防守普列文要塞的土耳其军,几乎一样的武器,正准备迎战刘锦棠的2500名骑兵,他不相信,刘锦棠能再次逆天。
事实上,到了这个时代,战壕战的雏形已经显现,通过前面的例子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谁在弹仓步枪或者加特林机枪之前发动冲锋,都属于地地道道的找死,那么刘锦棠凭什么会有意外呢?
这也是白彦虎想问的问题,难道你刘锦棠真的是超人,能够刀枪不入吗?
他当然不能,他和所有的人一样,也是血肉之躯,一颗子弹就能把他打倒,同样他的战马也不是神物,也没有快到,能在冲过最后的二百米时,不挨上个五六轮弹仓步枪的齐射。
所以白彦虎确信,自己没有必要和对方搞骑兵对冲,只需要全体下马排成纵队,老老实实的组成一条步兵防线,剩下的事,就是进行打靶表演,不会有任何意外。
很快,决定命运的时刻就到来了,远处的戈壁上掀起了一道烟尘,正在滚滚向前,白彦虎知道,他的敌人来了,于是他拿出了望远镜,进行观察。
由于相隔的实在太远,白彦虎看不清楚,敌人到底有多少,不过对于他来说,这也不算个什么问题,凭借着多年的战斗经验,白彦虎只要看看烟尘的高度,就能轻松地猜得出,敌人大概只有两三千人,和情报完全一致。
不过让他有点意外的是,这股烟尘并没有朝他而来,而是在向他的阵线左侧迂回,直插他的左后方。
对于敌人的这个举动,白彦虎不由得冷笑一声,心想刘锦棠似乎也已经江郎才尽,不过就这两把刷子,这种老掉牙的侧翼突袭战术,无非就是考验一下,他的部队转向能力而已。
这也许能造成一支经验不足的军队,在转向时陷入混乱,可是对于白彦虎来说,这完全不算是个问题,他手下的士兵都是身经百战,只要他令旗一挥,瞬间就能形成新的阵列。
所以白彦虎胸有成竹,他甚至在脑袋里飞快的闪过一个念头,准备要耍一下刘锦棠,让对方觉得自己反应迟钝,在最后时刻他才会变阵,免得吓跑了对方,不和他决战。
就在白彦虎一边观察着,远处正在向左侧迂回的敌人,一边为自己的妙计,暗自得意的时候,突然有人喊:“虎大帅,看右边!”
白彦虎急忙回头一看,发现右边也掀起了一股烟尘,正在向他的右侧迂回,直插他的右后方,由于相隔很远,他同样也看不清,具体有多少人,可是从烟尘的规模来判断,至少也有两三千人。
这些人是从哪里钻出来的?白彦虎不由得大吃了一惊,因为他派出的侦察兵回来告诉他,敌人只有两三千人,怎么又钻出了两三千人?难道情报有误?
可是还没有等他想明白,突然又有人喊他看正面,只见一股更大的烟尘,从前方滚滚而来。
于是他赶紧举起望远镜,这次他至少看清楚了一部分,光是他能数得出的敌军前锋,至少在二千人以上,而后面巨大的烟尘里,按照常识判断,至少还有四五千人。
白彦虎懵了!敌人的主力上来了?这怎么可能!于是他赶紧举起望远镜,再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他愣住了,他的眼睛不会欺骗他,确定无疑,敌人真有一万多人。
难道上当了?白彦虎心中暗叫不好,汗珠子开始在额头冒出,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和敌人决战,一条就是撤退。
如果要选择决战,他就必须把部队分成三份,向左右两路各派出三四千名骑兵,去拦截对方迂回的部队,不然就有可能会被敌人包围,戈壁上无粮无水,一旦被敌人包围,那几乎就是死路一条。
可是如果分兵出击,这就变成了一场,非生即死的决战,现在双方兵力相当,他可没有必胜的把握,这让他不由得犹豫了起来。
因为以他的性格,拼命的事情,他轻易不干,不然他也就不可能活到现在了。
可是如果逃跑的话,那好不容易被他裹挟而走的几万当地居民,就会被清军追上,全部救出,他们携带的那些粮草,就会成为清军的战利品,他之前的所有努力,就全都白费了!
白彦虎额头上的汗珠,开始往下流淌,就在他迟疑不决的时候,突然从正前方,有一排炮弹打了过来,虽然并没有打中他的部队,可是白彦虎心里却暗暗叫苦,难道敌人的步兵也上来了?
白彦虎的心中,忽然感到了无比的憋屈,他实在想不明白,怎么又被刘锦棠给耍了,他很想冲上去问问刘锦棠,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一次机会?
自从甘肃开始,他每一次和刘锦棠对阵,都被刘锦棠耍得团团转,这次又不例外,不知道他的心里,是不是在痛苦的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但是憋屈归憋屈,愤懑归愤懑,白彦虎知道,没有时间让他抒发感情了,他必须跑,有多快跑多快,否则将小命难保。
于是他一声令下:“撤”!一万多名和他一样,被惊的瞠目结舌的穆斯林叛军,慌慌张张的爬上了马背,一瞬间就跑得无影无踪。
写到这里,肯定会有很多人感觉不对了,叫我打住,解释一下,你前面不是说刘锦棠只有2500人吗?怎么突然又冒出来了上万人?他难道会妖术,能撒豆成兵?
他当然不会,他既不是妖怪,也不是神仙,那他的兵是从哪里来的呢?
没有多的兵,还是只有那2500人,以及同时带来的6门小口径克虏伯炮,他只不过在左右两翼,各派出了二百人,然后用了三国演义里,在长坂坡时,张飞对曹操耍的那个花招,让骑兵在马尾绑上树枝,掀起巨大的烟尘,看起来就像是有千军万马一样。
所以,他再次把白彦虎给骗了!
他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太了解白彦虎了,双方交手了这么多次,他知道白彦虎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反应快,稍有一点不对,立刻就溜得无影无踪。
所以这让他总是很头痛,每次看着要把白彦虎抓住了,可是一不留神,又让这个家伙给跑掉了。
因此当刘锦棠发现,自己无论是打还是不打,都是必败的结局的时候,他忽然想到,能不能利用一下,白彦虎的这个特点,吓唬他一下呢?
在看似无解的困境之下,却总能想到旁人想不到的办法,这就是刘锦棠高明之处。
人是不可能违背物理法则的,刘锦棠之所以能胜,不是他的肉身能挡得住子弹,而是因为他对战争打法的认知辗压了同时代的对手;事物的发展不可能违背物理规律的,曾国荃敢战士兵数量占压倒优势的对手,是因为他购买了先进的热兵器,而对手大多是冷兵器。历史学家对清朝的历史各有各的看法,若是逻辑自相矛盾就可以证伪,所以历史无所谓真相,只残存了一个道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