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长与孩子对话指南(五)

很多家长喝了毒鸡汤,不加分辨的就按部就班的操作,结果是中毒太深,难以自拔。顺便的,也让孩子潜移默化的积攒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是一碗什么样的鸡汤呢?各位读者,如果你是一名教师,扪心自问一下,作为教师的你,有多少个家长告诉过你管理他孩子的绝招是“要多表扬”?如果你是一名家长,追本溯源,又有多少家长在家里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对自己孩子是以表扬为主呢?

其实,教育确实千人千面,一定要以表扬为主吗?为什么大家一致认为要多表扬呢?无非是受到一种教育思潮的影像。这种教育思潮当然就是著名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不错的,尤其是在中国,更尤其是对于当时的中国。当时很多人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现在让我反思一下,我感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也是不错的,甚至是正确的,所以才能够经受的住时间的考验。但是当时大家都相信这句话,没有一种新鲜的观念注入到当时的中国社会、渗透到教育理念中,所以,当时的“赏识教育”非常有市场,大受欢迎。

赏识教育本身也是很好的,要鼓励学生、孩子,激励孩子努力向上、奋力拼搏,都是很好的理念。根据赏识教育,我们要抓住教育对象的一点一滴进步,鼓励教育对象,以期教育对象再接再厉,更加进步,逐步超越自己。都是很好的理念,对于中国文化更加注重批评和反思来说。

但是,物极必反。我们确实需要鼓励、表扬学生,这样也确实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可能对于学生超越自己是一次契机,一次造就奇迹的契机。一味地表扬、鼓励,却让我想到电影“Yes先生”。

最害怕的就是没有自己原则底线的鼓励和表扬,甚至把一个教育事件辩证的看待,然后想方设法的表扬和鼓励。比如说,有的孩子对于教师安排的演讲活动也许因为自己擅长、心里抵触,就自作主张,放弃演讲。这样的事情,孩子不擅长,作为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勇敢一点,突破自己。但是,读者猜测一下可能会是怎么样的进度呢?

孩子因为被鼓励、表扬惯了,学会了任性,或者说的好听一点,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其实,赏识教育面对的不就是个性化成长吗?为什么我们的集体化教育没有产生赏识教育的土壤?这中间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拥有了自己个性的孩子或许很任性,就坚决不进行演讲,弄得教师、家长满满的无助感。

这个时候总该批评一下了吧?遇到比较糊涂的家长,可能会遵从赏识教育的理念,开始进一步鼓励、表扬孩子有个性、有自我。其实,多年一线教育工作下来,很多班级里面特别有个性的学生,不一定是最受欢迎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更多的强调的是集体化,学生要先学会融入集体,之后才是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个性。这就是赏识教育中毒太深了。

笔者并没有在证明要推崇某一种教育、贬低另一种教育,笔者只是在试图说明教育要实事求是,从实践出发,用实践检验正确与否。这其实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您说是吗?亲爱的读者,您还知道哪些教育方面中毒太深的半谎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中家长与孩子对话指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