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摘抄】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题解

孔子反对一切破坏礼制秩序的战争,认为为了个人欲望而使成千上万的百姓遭殃,是极大的不仁。卫国灵公太子之子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展开了战争。子贡想试探孔子的态度,因为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的史实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了伯夷、叔齐,也就表明了对卫出公父子不义之战的不满。

注释

1.为:帮助、赞成。

卫君: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剻聩之子。剻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亡晋国。灵公死,辄为君。晋国想借把剻聩送回之机攻打卫国,被卫国抵御,剻聩也被拒绝归国。这种情势客观上造成剻聩与辄父子争夺君位的印象,于伯夷、叔齐互相推让君位恰成对比。子贡引以发问,试探孔子对卫出公辄的态度。

译文

冉有说;“老师会赞成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问老师吧,”子贡进入孔子房中,问道:“伯夷和叔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人啊。”子贡说:“他们会有怨悔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怎么会有怨悔呢?”子贡走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赞成卫国国君的。”

【我的感想】

“凭啥我道歉”“凭啥总是我吃亏”“凭啥我做好人”

只为内心安宁平静,“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你可能感兴趣的:(10.10“求仁而得仁,又何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