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说老子》第六章(4)老子和庄子,竟然合写了中国版的创世纪?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

㊣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连绵不绝啊!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与译文。


【第四大门派】:养生派。

所谓养生派,就是将“谷神”“谷”解释为“性欲”的意思,所以“谷神”养生派看来其实就是教人们修养精神,节制欲望,从而达到长生不老甚至成道飞仙的境界。这一派的掌门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天师。

1、

张天师,本名张道陵,他在《老子想尔注》里面说:

“谷者,欲也。”

他认为:

“谷”或者“浴”,其实都是“欲”的通假字。

不得不说,这个解释一枝独秀,要远远比其他三派的学者们惊世骇俗的多。

2、

张道陵,是我们中国道教的创始人,千百年来他的天师形象在中国民间确实饱受追捧,一呼百应。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提出的“养生论”却是备受冷落,几乎无人理睬。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

学术界的正统人物全都认为他的“养生论”如同沙堆建楼,不堪一击,毫无理论依据,所以自动把张天师的声音给屏蔽了。

那么,“养生论”真的一点也经不起推敲吗?我的立场依旧是四个字:

证据为王。

3、

众所周知,孔子有一句名言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他主张以“礼”治国,而以礼治国的核心正是提倡将每个人的“欲”关在“礼”划定的范围以内,实施软禁和圈养,以达到弱化和驯服之目的。最终化“大欲”“小欲”,“小欲”“寡欲”。

后来孟子将孔子这句话当中的“饮食”物欲发挥开来,提倡说:

“养心莫善于寡欲。”

张天师张道陵呢?其实恰好是将孔子这段话当中的“男女”性欲发挥开来,也恰好跟孟子的观点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因为张天师的“养生论”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养生莫善于寡欲。”

那么,通过“寡欲”来养生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呢,还是张天师自己独创的一套理论呢?

4、

其实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易经》。

比如《易经•损卦》里有一句话叫

“君子以惩忿窒欲。”

后来的战国时期的《礼记•曲礼上》也提倡说:

“欲不可纵。”

汉朝时期的著作《淮南子•道应训》同样有过类似的论述:

“除其嗜欲,损其思虑。”

不知如此,历朝各代的大多数正统学者,基本都对“节欲养生”的理论趋之若鹜,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南宋理学宗师朱熹就曾写诗自勉:

“我亦近来知损益,只将惩窒度馀生。”(《感尚子平事》)

明代大儒王阳明也把“养德”和“养生”当做一回事:

“但能清心寡欲,则心气自当和平,精神自当完固矣!”(《与弟伯显札》)

清代著名学术大师俞樾曰对“养生”也很痴迷:

“君子以惩忿窒欲,此方治肝治肾。”(《春在堂随笔•卷六》)

顺带一说,曾国藩的“修身”理念同样受到《易经》影响,所以曾经在日记中警戒自己

“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个字。”(《求缺斋日记•颐养》)

5、

好,我们综合上述可知,张道陵作为东汉人,他的理念本应该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人物。但是,为什么后世的学者对他“养生”论只字不提呢?原因其实不那么光明正大,有点难以启齿。

起码有三盆公认的“冷水”,将张道陵的理论之火浇灭在了学者们视线中。

第一盆水是太可疑,删改字词,不符合老子原本;

第二盆水是太敏感,内容低俗,涉及房中术;

第三盆水是太科幻,思想迷信,追求神仙术。

而以上三盆“冷水”,无疑都被正统人士所鄙弃,或许只有洗脚的时候才偶尔会想起。所以,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这部书一直不受重视,命运多舛,很早便在中国失传。直到清末,人们在敦煌莫高窟里才发现了残本。

6、

如果是河上公“养神法”告诉了我们“长生不老”的宝藏所在地,那么张道陵“养生法”则相当于是为我们标明了路线图。他通过“节欲”“养生”,再通过“养生”来达到“长生”。相对于河上公的原地打坐张道陵的理论更加真实可见,也似乎更切实可行。

因此“节欲养生法”如同是一块巨大的磁石,为张道陵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徒。

那么综合上述,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欲”,仿佛是一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黄帝四经》就说:

“生有害,曰欲。”

《老子西升经》则不客气地宣称:

“欲者,凶害之根。”

不只是中国,世界级的大诗人但丁在《神曲》里为人世间的七宗罪排序时,第一宗罪也同样是

色欲。

看来,“欲”不仅仅是过街老鼠那么简单,还是国际上的头号红色通缉犯。那么既然“欲”如此该死,为什么老子要说“欲神不死”呢?既然“欲”是坏的,“道”为什么要造“欲”呢?为什么要使人类产生“欲”呢?

张道陵的答案是:

“道重继祠,种类不绝。”

这个理由听起来十分牵强,无法令人信服。但是西方的耶稣也并没有找出更好的答案,在基督教的教义中:

性欲,即是肮脏的代名词。

如果将早期基督教领袖圣保罗的性观念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凡是不为繁衍后代的性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很明显,这跟张道陵的思想如出一撤。

7、

为什么在宗教思想中,性欲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繁衍后代呢?其实,我们应该想一想人类究竟是如何诞生的。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

亚当和夏娃最初生活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无知无欲。后来地上长出了树,果实悦目可口,其中一颗便叫做“分别善恶树”。有一天,夏娃被蛇诱惑,和亚当先后偷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禁果。

从此两人有了分别心,有了男女的羞耻心。换句话说:

从此人类有了性欲。

所以,亚当夏娃被耶和华赶出伊甸园之后,便开始同房。于是,人类诞生。

8、

无独有偶,佛教最早的一部典籍《长阿含经•世纪经》也有类似的记载:

在佛教的创始理论中,地球上最初并没有人类,人类本来生活在“光音天”的世界里。人类如同天使一样,浑身透明,通体光亮,居住于云顶,往来于空中,并没有男女老幼尊卑上下之分。那个时候,是众生共同无差别的生活在世界上,所以名叫众生。

后来,地上长出来一种美味的醍醐,味甜如蜜,激起了天使们的好奇。终于有一天,天使们再也抵挡不住这种美味的诱惑,捡起来尝了一口,于是有了味觉,也从此产生了贪欲。更没想到的是,天使们的身体越来越重,光亮也越来越暗,既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也失去了透明的体质。从此显出凡胎肉体,从空中坠落到大地,成为一介凡人。

吃得多的,皮肤粗糙,相貌丑陋;

吃得少的,皮肤光滑,相貌艳丽。

于是,这些刚从天上降落下来的人类开始有了分别心,有了美丑的观念,有了男女的羞耻心。换句话说:

人类有了性欲,所以男女开始媾合。

于是,人类诞生和延续。

9、

好,听完基督教和佛教关于人类起源的学术,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老子本章的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玄妙母体的生育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

㊣绵绵若存!用之不堇。

(连绵不绝啊!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怎么样?是不是跟《圣经》和《长阿含经》的记载十分类似?仿佛是三个作家以各自的角度在描写同一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地方在于:

耶稣和佛陀是以故事的形式去论述,而老子是以抽象的语言来概括。

老子唯一缺乏的,是“欲神”以前的事情。但是无须担心,其实后来的庄子已经替老子将这一场景描摹出来了。

10、

《庄子•应帝王》记载了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

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浑沌。两人常常在浑沌的地盘上相聚,浑沌对他俩款待甚善。倏与忽,就准备报答浑沌。

两人商量说

“人皆有七窍,唯独混沌没有,不如为他凿开七窍。”

于是每天凿一窍,七天后,浑沌被他们哥俩给敲死了。那么问题来了:

混沌为什么会死?

原因很简单,因为混沌七窍一开,便有了欲,更准确的说:

是有了性欲。

原来混沌,只是庄子的一个隐喻。庄子的“混沌”,就等于是老子的“天地根”,基督教的“伊甸园”,佛教的“光音天”。

只不过庄子是拟人化的写法,耶稣佛陀是借喻式的表达。

也就是说,混沌代表了人类的无知无欲、无善无恶的一种“至人”境界。当初上帝亚当夏娃说,吃了禁果就会死。

其实死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类原始的“混沌”状态“混沌”死而“欲”生,于是亚当夏娃繁衍出了人类。

这不就等于是老子所说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吗?

11、

由此可见,庄子老子其实相当于合写了一篇中国的创世神话。

庄子讲述了前半部分,而老子讲述了后半部分。

另外从内容上看,本章也完全可以独立于《道德经》其他八十章之外,单独成篇。所以,张道陵“谷”解读为“欲”,何尝不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理论呢?

老子的一个“谷”字,吵出四大门派,各有千秋,诸位可以任选其一。

第六章【完】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你好!欢迎来到新统国学的世界,这里是当代人的国学院!我是紫侠狼,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90后,研究《道德经》十四年,累计读书2.5万小时,目前正在全网连载《酷说老子》,每天更新,预计全书120万字。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会竭尽全力,不做任何保留,秉持“用科学开释国学,以新统承继传统”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帮你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壁垒,用我十几年来搭建的知识体系为你架构一条通往《道德经》的天梯!

你可能感兴趣的:(《酷说老子》第六章(4)老子和庄子,竟然合写了中国版的创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