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功者的背后,都拥有一个“黄金习惯”

你是否对生活焦虑,对家庭与工作,甚至对自己不满意?

你是否想改变现状,但又缺乏驱动力,渐渐地把平凡过成了平庸?

难道就这样糊里糊涂过一生?养成勤奋进取这个“黄金习惯”,让一生改变。

有一个从“草根”逆袭成才的真实故事,也许能给您一些启发:

他,5岁开始读书,但是天资平凡,13岁的一个夜晚,背书背到三更半夜还是磕磕巴巴。潜入他房中的小偷本来想趁夜黑风高,捞点“收入”,哪知遇上了一个记忆力短缺的书呆子。

在一遍遍“洗脑”下,这个小偷索性从房梁上跳了下来,将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当场让“笨小孩”目瞪口呆。

这个“笨小孩”考了7次才中秀才,28岁中进士进入翰林院。翰林院给这个新人放了40天假,他雄心壮志计划着:读书、作文、习字、交友……结果长假过去了,回忆一下干了什么?只喝酒、看戏、闲逛、看美人去了。

而立之年,他幡然醒悟,不能再混日子了,于是给自己立下了“修行大计划”,每天包含写日记、读史书、静坐等共12项必修课,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勤奋刻苦学习,成为圣贤。

最终,他通过不断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兴办洋务,官至直隶总督,成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仅就写日记而言,他坚持了一生,临终前四天还在日记中反省自己。

他,就是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称的曾国藩。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清朝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集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曾国藩,早年也有笨拙、散漫、无聊的颓废时光。而他的成才之路,离不开一个“勤”字。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所以,他主张“以勤治事”,总结了“五勤”——身勤: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眼勤:识人入微,观文细致;手勤:整理物品,记录备忘;口勤:苦口婆心,多方沟通;心勤:意志坚定,深思熟虑。至今“五勤”仍是教育之良方。

若不想潦潦草草过一生,我们不妨向曾国藩学习“五勤”,养成勤奋好学,不断检省的好习惯,涓滴之力终结能汇聚成磅礴伟力。

一切幸福的得来,都是由辛勤艰苦的劳动换来的。凡是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应当勤奋地去争取,通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最后才能换来幸福。

正如当代住世佛陀在《世法哲言》道:“得之于福皆由苦换,成之业绩必当奋取,奋之入苦,苦之出福,苦兮由福兮,了了如是耳。

”也就是说,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成功与辛勤奋斗有着紧密的联系。

曾21年蝉联香港首富的李嘉诚,12岁开始工作,奋斗78年,90岁高龄才正式退休,其家族产业遍及海内外,缔造了一个传奇的商业王国。李嘉诚有个著名的作息习惯:无论多晚睡觉,第二天早上5:59分闹钟响后就起床,然后听新闻,再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或游泳,接着去办公室工作,数十年如一日。

再回到文章开篇,对人生焦虑、身处困境想改变现状的人,一个“勤”字就是指明灯。

那么,怎样勤奋进取才能取得最大的收获呢?

笔者认为,首先勤奋的前提要立正确的目标,行正业。

若一个人心术不正,走偏了路,那么越勤奋就越堕落,他会把自己推向罪恶的深渊。比如南宋秦桧在官场汲汲营营,确实“勤奋努力”,不断陷害忠臣岳飞,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因此,勤奋的前提是,坚持正业正行、厚德载物,让馥郁芳香的花朵绽放,进而收获事业成功的正果。

其次勤奋要持之以恒。缺乏了毅力的勤奋,就像早衰的花朵,是结不出硕果的。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靠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勤奋换来的。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小时候练书法,在院子的池水里洗笔砚,久而久之,一潭池水都变黑了,被称为“墨池”。而且他从第一次拿笔练字开始,就十分刻苦,坚韧不拔。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戏称为“笔山”。若没有经年累月的练习,王羲之如何写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呢?

第三,勤奋也需要高效。低效勤奋的人,就如蒙着眼睛转圈的驴,一圈圈拉着磨盘,虽无停歇,但毫无建树。

有人认为勤奋是目的,为了勤奋而勤奋,却不注重结果,就成了低效勤奋。比如笔者曾有同学有这样的疑惑:“明明我比别人努力,空余时间都在自习室,为什么考试成绩还是没有提升呢?”她每天逼着自己读书,却是囫囵吞枣,表面刻苦,实际上没有融会贯通,又怎么进步呢?勤奋应该有成效。高效的勤奋以结果为导向,锁定目标,一路上勇往直前,达成目标。

总之,在正业正行、高效持续的基础上勤奋刻苦,是改变人生的“黄金习惯”。

试想:缺少了勤奋,王羲之不会成为名垂千古的大书法家,曾国藩不会成为晚清中兴名臣,李嘉诚也不会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华商人物”。正是“一勤天下无难事”。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成功人士都在勤奋进取,我们还有什么借口不努力?当下开始,永远不晚。

撰稿:悦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成功者的背后,都拥有一个“黄金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