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奢侈品,拆散两家人,故事的结局却是感人

一、背景

故事主人公叫蒋德,小名兴哥,出生于明朝,湖广襄阳府枣阳县人。蒋兴哥9岁时母亲罗氏过世,在广东经商的父亲蒋世泽把他带在身边。蒋兴哥从小长得眉清目秀、性格乖巧伶俐,小小年纪就懂得了经商的技巧,认识的人都经常夸赞他。蒋世泽怕别人嫉妒,对外人宣称蒋兴哥是自己的内侄子(妻子弟兄的儿子)。蒋兴哥为人乖巧,从此也对外称自己名字叫罗德。

17岁时,蒋兴哥因为父亲病故,回到枣阳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娶了同县王公的三女儿——三巧儿。王公家里条件不错,与蒋兴哥家里门当户对,三个女儿都是出色标致,特别是三女儿。蒋兴哥长得一表人才,三巧儿的容貌艳丽娇美,男欢女爱,如胶似漆。

二、离别

5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想到父亲生前在广东的生意耽搁已久,有很多账目需要厘清,蒋兴哥下决心外出,同时和娇妻约定第二年回家。不料,蒋兴哥在广东患上疟疾,调理了一年多,还耽误了买卖,只好将回家的日程推迟。

苦等良人,丈夫何时归?三巧儿日夜思念丈夫,经常在窗边张望,被时年24岁的陈商看到。陈商祖籍在徽州新安县,经营粮食生意,被人称为陈大郎,已婚,也是一枚小鲜肉。陈大郎虽然父母双亡,但是由于会做生意,家境殷实,每年都会到襄阳一带贩卖粮食。

三巧儿在楼上远远就望见穿着打扮与丈夫相似的陈大郎,多看了几眼,发现认错,赶紧关窗回到闺房,心跳加速了许久;陈大郎看到三巧儿盯着他,以为是对他有意思,回到住处还一直惦记着三巧儿,认为她比妻子漂亮多了,心想如果能跟三巧儿共度良宵,就是花光自己做生意的本钱,都值得了。


三、苟合

第二天,陈大郎进城找到一位卖珠子的牙婆。牙婆是三姑六婆这些传统女性职业中的一种。这类上了年纪的妇女大多喜欢投机倒把,靠买卖赚取钱财,守规矩的会卖一些胭脂、花粉、化妆品之类的给姑娘们,不守规矩的则专门从事奴婢交易等见不得人的勾当。

陈大郎让牙婆牵线,就是想与三巧儿认识,为此他花费了一百两银子和两锭金子。这位牙婆姓薛,是个贪财之人,她用金钱买通了三巧儿的两个丫头,用花言巧语骗取了三巧儿的信任。不久,三巧儿经不起金钱、颜值、浪语的诱惑,春心荡漾,与陈大郎夜夜欢愉。

两个月后到了清明节,陈大郎想要返乡打理生意,三巧儿依依不舍,想跟着情郎一起走。陈大郎顾虑重重,商量着到第二年找个僻静的地方,再想办法私奔。分别当晚,两个人一会哭一会笑,整夜云雨,不曾合眼。情到深处,三巧儿还把蒋兴哥祖传的奢侈品——珍珠衫送给情郎。


四、巧遇

一路上,陈大郎贴身穿着珍珠衫出行,不到两个月就抵达粮食交易地点——苏州府枫桥。无巧不成书,他在参加老乡酒席的时候,遇到了襄阳客商罗德(蒋兴哥)。原来,蒋兴哥与同伴在广东购买了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物品,运到苏州来贩卖。在酒席中,两人因为年纪相仿、颜值相当、谈吐相似、彼此敬慕,此后成为知己,偶尔会面。

蒋兴哥把生意上的账收完,准备离开苏州,就到陈大郎住的地方辞行。陈大郎置酒相待,与蒋兴哥促膝长谈。当时正是五月,天气炎热,两人喝酒的时候,陈大郎露出珍珠衫,让蒋兴哥心中大为惊骇。蒋兴哥不敢乱指认,就只好夸奖这件奢侈品的华美。

陈大郎觉得说出来也无所谓,就问罗德认不认识蒋兴哥。蒋兴哥假装回答说只知道有这个人,但是不认识。陈大郎就将实情和盘托出,扯着珍珠衫让蒋兴哥看,还拜托蒋兴哥捎带书信给三巧儿。蒋兴哥嘴上答应,暗地里琢磨:珍珠衫就是物证,陈大郎肯定不是在说假话。他心里很不痛快,于是连酒都不喝,就匆忙离去。

五、休妻

回到住所,蒋兴哥相当气恼,恨不得立刻到家。一大早,陈大郎还跑来,给蒋兴哥书信和包裹,拜托他把物品带到枣阳。陈大郎离开后,蒋兴哥拆开书信,只见信中约定明年春天与三巧儿相会,包裹里有给薛婆的一条桃红绉纱汗巾,还有给三巧儿的一根内羊脂玉风头簪。蒋兴哥顿时气得扯碎书信,掰断头簪。冷静后,他又捡起汗巾和簪子,留作证物。

回到家中,蒋兴哥谎称王公夫妇生病了,让三巧儿带着一封书信回家看望。王公查看书信,发现是休书,气得去找蒋兴哥问个明白。蒋兴哥让王公回家询问三巧儿,珍珠衫哪里去了。三巧儿知道事情败露,上吊自尽不成,被王公王婆好一番劝解,才放下寻短见的念头。蒋兴哥则带人打了薛婆一顿,拆了她的房子,还将王巧儿的两个丫头卖了。

这时,南京有位名为吴杰的进士,要到广东潮阳县任知县,想找个美女当妾。路过襄阳的时候听说了这件事,就带着五十金彩礼向王家提亲。蒋兴哥虽然休妻心痛,但是也不反对,把与前妻有关的财物打包成大小16只箱子,让三巧儿带走当嫁妆,这让三巧儿的内心很是过意不去。当时的吃瓜群众中,有人夸赞蒋兴哥忠厚,但是也有人嘲笑他傻、没有志气。


六、病故

陈大郎回到家后,经常思念三巧儿,看着珍珠衫长吁短叹。妻子平氏看出蹊跷,把珍珠衫偷偷藏在天花板上。陈大郎发现后,翻箱倒柜,破口大骂,与妻子吵闹了两三天。随后,他带着银两,与一个年轻的仆人赶往枣阳县。快到在枣阳的时候,他们遇到强盗。强盗将钱财劫走,还杀死了陈大郎的仆人。

脱险后,陈大郎在枣阳城外遇到吕公,告诉吕公自己遇险的过程,还说想找薛婆借点做生意的本钱。吕公把蒋兴哥回来后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陈大郎,陈大郎了解到实情后,好像被泼了冷水,相思、惊恐、抑郁涌上心头,一病不起。

陈大郎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还连累到吕公一家伺候他。他勉强写了封家书,请吕公托人寄给妻子平氏。恰好有官差顺路,把书信带给了平氏。等平氏带着钱财,与仆人陈旺夫妇赶到枣阳城外的时候,陈大郎已经离世十几天,吕公花了些钱给他入殓。

平氏想打开棺,看一下丈夫最后的一面,还想买一副好的棺材,重新入殓,吕公就是不同意。平氏没办法,就花钱买木材在棺材外面进行包裹,请人做好法事。吕公向她要了20两银子作为谢礼,就不再发表意见了。

过了不久,平氏想挑选个好日子带棺材回家。吕公觉得平氏年轻漂亮,不一定能守得了寡,何况她家也有些资产,就想让平氏仆人陈旺的老婆给他的二儿子说媒,以便留住平氏,好落得个两全其美。结果陈旺的老婆说话不委婉、不分轻重,惹得平氏大怒,被打了几个耳光,吕公一家也连带被骂。

吕公自讨没趣,惹得一身骚,就怂恿陈旺一家走人。陈旺和老婆拿走了平氏的银两和首饰,连夜逃跑。吕公知道事情原委,一是埋怨平氏带这样的人过来,担心他们还会不会偷其他人家的财物,连累他人;二是又嫌棺材碍事,影响生活;三是强调年轻寡妇在他家居住很不方便,催促平氏离开。


七、再婚

平氏离家千里,一身孤寡,手头困窘,没有办法将棺材运回家,只好先租下一间房子,雇人把棺材安顿在住处。邻居张七嫂听到平氏啼哭,时常过来劝解,并帮忙典当衣物。不出几个月,平氏的衣物典当得所剩无几,只好找张七嫂商量先去找个大户人家教女红,再想别的办法。张七嫂刚好也受了蒋兴哥的委托帮他重新找一门亲事,就劝平氏改嫁,想把蒋兴哥介绍给平氏。

蒋兴哥想找人才出众的女人,平氏虽然比不上三巧儿漂亮,但是手脚伶俐,能辨是非;平氏不要求彩礼,只要求买块好地埋葬丈夫,蒋兴哥家境不错,能帮她解决问题。张七嫂来往走动了几次,就把两个人的亲事说成了。

棺材下葬,祭奠完毕,蒋兴哥就把衣服首饰送来,还把平氏典当的衣物都赎回了。成亲之后,两个人相互敬重扶持。某天,蒋兴哥外出回来看到平氏整理衣箱,发现珍珠衫,两个人才彻底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夫妻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八、官司

再婚后第二年,蒋兴哥又去广东做买卖。在合浦县(位于广西南部,明朝时属广东布政司)贩卖珍珠的时候,当地一家大户宋老头偷拿了蒋兴哥一颗奇大的珍珠,而且拒不承认。蒋兴哥想搜身,就上去拉扯,谁知道出手过重,把宋老头摔倒在地上,断气了。老头的儿女、亲戚邻居把蒋兴哥抓起来痛打一顿,并送进牢房。

恰好县官正是吴杰,三巧儿的现任。原来吴杰为官清廉,上司就把他从潮阳县调到合浦县做官。吴杰阅读状词的时候,三巧儿在旁边闲看,发现状词中“凶身罗德,枣阳县客人……”的字眼,知道就是蒋兴哥。三巧儿连忙哭着求情,谎称蒋兴哥是她的哥哥,哀求吴杰救蒋兴哥一命,放他返乡。吴杰连忙安慰她,说自有主张。

第二天,吴杰升堂,第一起案件就是审理此事。宋老头的死因,吃瓜群众有的说是被打倒的,有的说是被推跌的;蒋兴哥辩解说是宋老头自己摔死的;宋家两兄弟则坚称是被蒋兴哥打死的。宋老头有67岁了,到底是怎么死的,有没有伤?为了弄清真相,吴杰提出要进行检验。宋家是大户人家,宋老头又当过里长,两兄弟为了维护体面,不愿意检验。在一番调解后,吴杰判定蒋兴哥免除刑罚,但是必须给宋老头披麻戴孝,并负责丧葬费用,双方都服从了判决结果。


九、结局

事后,吴杰告诉蒋兴哥,这次的官司多亏你妹妹帮你求情。蒋兴哥疑惑间,看到三巧儿,两个人抱头痛哭。吴杰再三询问,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心生感慨。吴杰见他们两个人相当恩爱,自己跟三巧儿也没有孩子,就让三巧儿跟着蒋兴哥回家,返还了当初的16箱嫁妆,还派人护送他们离开。

蒋兴哥将三巧儿带回家后,与平氏相见。平氏为正房,王氏为偏房,两人以姐妹相称。三个人和和睦睦,团圆到老。

吴杰后来调任到吏部,在北京又成了亲,生了三个儿子,科第不绝。

十、点评

这则故事出自冯梦龙《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的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据说,明朝万历间,文学家宋懋澄的笔记《九籥集》(籥,yuè)就记载有这篇故事,只是角色均无姓名。冯梦龙编纂的《情史类略》转录了《九籥集》文字。至于是谁参考谁,暂时无从考证。当时的吴江派戏剧家叶宪祖的杂剧《会香衫》,以及明末清初戏曲家袁于令的《珍珠衫》传奇都是根据小说改编。到了清朝,第一代评剧艺术家成兆才将故事改编为《珍珠衫》又名《循环报》。

小说塑造的人物特色鲜明:蒋兴哥的宽容和理解,平氏的是非分明,吴杰县令的成人之美,三巧儿的单纯善良,薛婆和陈旺夫妇的贪财忘义、陈商的恶有恶报……小说没有一味地批判三巧儿和陈大郎的行为,更多的是体现人性的温情。小说里因果报应的思想似乎有点牵强附会,但是结局契合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也符合读者的期待

现如今,各种大瓜层出不穷,经常也会上演剧情反转。我们在吃瓜的时候,不要纯粹看热闹不嫌事大,也要形成独立思考、理性看待的习惯,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古人,参考他们的处理方式,用更理性、更包容的态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正能量吃瓜。

本人原创: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43418892810584587/?log_from=1d0fed1fe76c2_1692960661608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件奢侈品,拆散两家人,故事的结局却是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