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前,一个8岁的小女孩在图画本上画了一个桃子,老师给她打了100分。小女孩高兴地拿着画去给爸爸妈妈看,她的爸爸妈妈非常高兴,认为她有绘画天赋。于是,小女孩的妈妈带着她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国画人物肖像书(因为没有人指导,父母也不懂,只能小女孩自己挑);而爸爸给她买了一大盒马利牌油画颜料和两个大夹子,并他在沙发背后的墙上钉了两颗钉子,拉上一根塑料绳,把小女孩的画夹在上面,每逢有人来看到小女孩的画,夸奖一番,小女孩的爸爸心里就跟吃了蜜一样甜。
小女孩既不会用油画颜料,也不会画国画人物肖像。她用水去调油画颜料,结果画得一塌糊涂,但是妈妈给她买的书,她却经常经常翻看,用铅笔在纸上画着拙劣的肖像。即便如此,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因此而斥责小女孩。
在小女孩的央求下,妈妈给她报了两期暑假美术培训班,一期学素描,一期学国画。从小学到高中,学校里举办的各种绘画比赛,她几乎一期不落地参加了,每次不是拿一等奖就是二等奖。
画画就成为了小女孩的业余爱好,这项爱好陪伴她度过了青春叛逆期、心情低落期和抑郁期。每当她将要走偏的时候,是画画把她拉回了正途。
这个小女孩,就是我。
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发现,孩子其实都喜欢画画,家长如何引导就成了关键。
女儿前几天央求着要报美术班,我同意,但是孩子的爸爸并不同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画画,等艺术类的培训是最贵的,而且画画没用,长大了无法让孩子找到更好的工作。可是最终抵不过孩子的央求,她爸爸还是给她报了美术班。
那么问题来了,学美术真的无用吗?作为家长,对孩子学美术的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韩国的辛有美和法国的西多妮.本茨所著的《艺术游戏力:法国创意教育的秘密》(以下简称《艺术游戏力》)这本书很好的解答了上面的问题。书中着重介绍了法国的艺术启蒙教育理念,并指出艺术能够促进孩子的五感发育,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通过对声音气味,光线,语言触感等的接触和体验,孩子的五感自然就会得到发育,多样化和创意的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并且,孩子在艺术游戏中感受到快乐,能够认真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正学会自律,更好的应对未来的挑战。
法国的设计创意人西多尼.本茨,就以女儿的画作为蓝本,制作玩具娃娃并开创了ZUT艺术品牌。
辛有美是韩国有着两个孩子的妈妈,他深入了解法国的启蒙教育后意识到,启蒙并不需要特定的教育方式,只要给孩子无感的体验,让他自由地表达自我,激发孩子多元化的潜力。她在《艺术的游戏力》里把日常的点滴和在法国教育中的所见所闻记录梳理出来的,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引。
艺术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
作者在书里指出,孩子们在画画的时候能够放开自我,不必担心自己是否能画好,也不用怀着博取大人的欢心的压力,他们可以像艺术家一样随性的表达自己,并在画画中获得无限的快乐。
心理学家能够在孩子的画中看到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情感,从而判断出孩子所在的家庭的亲子关系如何。或许孩子并不会用语言去表达着某些东西,但是他却通过画表达了出来。
比如,孩子经常画的那个人,在他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孩子偏爱用暖色,说明孩子活泼热情,精力充沛;孩子偏爱冷色,他思考严谨或者心情烦闷悲伤;孩子画的线条清晰、力度适中,说明他情绪稳定且正常;线条模糊不清,则缺乏安全感、胆小、自我压抑。
孩子画的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跟孩子聊一聊他画里表达的情绪、情感在画作中可能呈现的色彩、形状等等,通过问一问“画里讲了什么”来了解孩子对世界的观察和感知。对于这样的互动式问答,孩子会乐在其中。我们只需要认真倾听孩子,并给予他适度的尊重,就能够促进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大人有多愿意倾听,孩子就有多愿意表达。”
艺术让孩子成为愉快、开朗和幸福的人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多数父母都有这样的纠结: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去学他们喜欢的美术或者音乐呢?如果学了,会不会影响孩子平时的学习?
相信多数父母,特别是80后,会是实用主义者,认为学那些没有用,原因无非是自己的孩子没有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的天赋,以及学那些东西不能够保证孩子今后过上富足的生活。因而学艺术没有用。
父母总是过度关注孩子的成绩是否能够上一个好的高中,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认为孩子有没有爱好和特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在经济上富足,而并不关注孩子现在以及将来是否快乐和幸福。
辛有美在《艺术游戏力》关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我很赞同。她说,“学美术或者音乐的目的不该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大艺术家。”“艺术的本质是人自身无意识的表达,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学习成绩忽然重要,但能够认真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情绪管控,遇到难题时也能够更好地克服。”
由此看来,以学习之名不让孩子学他喜欢的美术或者音乐,其实就是剥夺了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机会。
我认为,一个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孩子,内心精神是丰富而饱满的,在面对困境时会更有信心和耐力,因而也会更幸福。
不对孩子的画评价,把孩子的画挂起来
辛有美在《艺术游戏力》里提到,孩子们的创意力源于天性,他们不会事前计划,没有任何功利心,只是为了能够表达自我的乐趣和创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自由表达并获得快乐,快乐的教育,能够让他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更好的适应社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何才能通过艺术游戏里培养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和自信呢?书里有两个观点我非常赞同,那就是不要对孩子的画作评价,将孩子的画挂在显眼的位置。
加拿大插画师彼德.雷诺兹的绘本《点》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艺术家,而在一张空白的图画纸上戳了一个极其普通又愤怒的点,而她的美术老师却将这个点用画框裱了起来,挂在办公桌上方的墙上。当小女孩看到这张画的时候,心里想她能够画出更好的点。于是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点:不同的颜色、混色、不同材质的点。这个点开启了属于她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力。
故事里的美术老师并没有对孩子的画作评价,而是将它挂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老师通过这种方式来肯定和认可孩子的作品。
而我的父母也曾经用这种方式来鼓励我,让我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这种被重视和尊重的感觉让我内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父母对我的爱。而我也在沿用这样的方式,展示孩子的画——我在客厅和卧室都挂上了签了她的名字的画。
辛有美在《艺术游戏力》里指出,我们要向周围的人介绍孩子的作品,这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我们对他作品的喜爱和认可。
一个经常被认可和鼓励的孩子,总是自信心满满。
无论孩子画得好还是坏,作为父母尽量不要去评判,而是尊重孩子的艺术表达,将关注点放在孩子享受绘画的过程以及获得的乐趣。孩子能够专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赞美和提倡的事。
你说呢?